劉卓
[摘要]新常態下,人民群眾的思想活動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性,群眾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品味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新常態下,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科學的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有效地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增強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新常態
新常態下,人民群眾的思想活動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性,群眾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品味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政治思想工作說服力不夠強,缺乏說服的本領,不能做到把現實生活提出的和廣大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生動、具體地加以說明,沒有將把理論說教還原為生活現實,更不能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等,難以讓群眾心服口服。因此只有努力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才能幫助群眾解除疑團,明白道理,堅定信念,才能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上來,才能為搞好各項建設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一、擺事實、列數據。思想政治工作中,你拿出的觀點要能說服人,這和打官司是一個道理。要證明你是無辜的,或者證明對方有過錯,你就得拿出證據來。
1、用事實說話。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多以事實論據來證明觀點,一則因為事實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一則因為事實好找,它包括事例、史實等。不過,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事實都可以作為論據,事實必須是真實的,否則就失去了說服力,假的事實就好比打官司用偽證,是通不過的;事實必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能夠說明觀點本質的。否則說服力就要打折扣,沒有代表性的事實,就好比打官司找的都是旁證,而直接的或主要的物證、人證缺失,最后官司是不能定性的。事實除了要有代表性,有針對性,還要有普遍性,有周知性的事實更具有說服力,同時事實還必須是新穎的,新鮮的,不能太陳舊。
2、列數字。列數字也叫列數據,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說明方法。為了讓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對象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不準確的數字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并力求近似。用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可以使說服更準確,更科學,更具體,更精確、更直觀。
二、講理論不如講故事。思想政治工作在說服力的實踐中,往往講抽象的理論不如講故事效果持久,明顯。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無論出訪演講、會議發言、還是調研談話,習總書記常常通過講故事提升講話效果,這些事故既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也強化了說服力。正所謂,“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如在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習近平講到了初唐名臣裴矩的故事,裴矩在隋朝做官時,曾經阿諛逢迎,溜須拍馬,想方設法滿足隋煬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卻一反故態,敢于當面跟唐太宗爭論,成了忠直敢諫的諍臣。司馬光就此評論說:“裴矩佞于隋而諍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只有在那些愿意聽真話、能夠聽真話的人面前,才敢于講真話,愿意講真話,樂于講真話。我們的領導干部一定要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歡迎和鼓勵別人講真話。
習總書記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有理論是空洞的說教,配合以故事理論則變化為生動、具體的切身體會;如果只有故事沒有提煉升化,則故事只能落俗為雜談、缺乏高度與價值。“講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其一,可以激發工作對象的興趣;其二,可以活躍工作的氛圍;三是使道理形象生動,深刻明了;四是可以強化思想認識,獲得恒久印象;五是可以潛移默化,塑造人格。
三、學會提問題。為達到提醒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引起他的重視,調動他的思考,讓其對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口服心服,最簡捷的有說服力的方式是提問題。提問題的目的在于使不明白的問題明朗化,了解對方的需求和目的,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將好的東西有效升級。
1、提問題的模式有:(1)一般性問話,這個適用于隨口交流,問題不重大,溝通場所的規模小、人少,為了互動而問話,激發不愛參與的人思考交流的情況。(2)特定式問話,指定回答問題的人,適用于需要起到典型效果的時候。(3)封閉式問話,對回答問題的對象和要回答的內容進行封閉,達到盡在掌握中的目的。(4)開放式問話,將問題問出來,大家都可以回答。當然,這類問題的難度要小,大多數人都能回答的上來。這些問題比較適合會議和培訓,既能傳播知識,又能調整過程的氣氛。(5)導演式問話,設計一些大的問題,讓對方要用很多話來回答。將溝通的主動權交給對方,自己只需要少量問話,做一個聽眾。(6)排它性問話,當問題出現很多頭序,無法很準確的進行分析和判斷時,可以采用排它性問話來排除其中的幾項。(7)組合式問話,將很多問題集中在一起,整理出程序,再一步一步的問,或者自己有很多東西要說,但是不知道從什么開始。
2、注意提問最容易犯的毛病,(1)頻頻發問,話里有話,自問自答。(2)提問時不要用“和、或、還有” 籠統的問題,這樣也容易得到含糊的回答,不要模棱兩可,難以琢磨。提問題要干脆利落,直來直去。(3)用肢體語言鼓勵對方回答,要表現得想得到答案,現實中有人只獲取信息,不愿意參與,你可以在提出問題之后,先停下來甚至做個暗示,表現得非常想得到對方的答案。要鼓勵對方回答。你應該對他點頭示意表示你的贊許,然后小心地提出相關的問題表示你在洗耳恭聽。對于問題的措辭要非常謹慎。如果當眾提問,最好的是事先演練一下。(4)主導話題、改變話題都不能太跳躍,話題跨度不易太大,除非你首先聲明,否則會讓別人云里霧里。同時認為你缺乏深度。
四、學會講邏輯。人們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要使用概念、作出判斷陳述、進行推理論證,簡單來說,這就是邏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講邏輯就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的正確性、準確性、有效性。
1、正確使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組成細胞,如“黨的執政能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社會管理、群眾路線”等,正確使用核心概念是工作開展的基礎。現下,無論是工作開展過程中,還是科學研究中,不能正確使用概念的現象比較普遍,例如,在使用一個概念時,對概念的含義不清楚,思維模糊混亂,不能準確表達思想觀點,核心概念濫用、泛用;在討論問題時,混淆概念甚至偷換概念,各執一端,不僅沒有把問題討論清楚,反而把問題搞得更混亂。概念混亂是思維混亂的重要原因。當前社會上一些模糊認識、片面觀點,同人們思維中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概念混亂有直接關系,消除思想混亂,應從消除核心概念混亂做起。
2、思想政治工作要準確作出判斷陳述。對工作對象的情況和特征,作出準確的判斷陳述,是正確處理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基本要求。要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做出包括質的特征(肯定或否定)、量的特征(所有、有些、個別),以及內部結構特征(聯言陳述、選言陳述、條件陳述等)。如準確反映對象的性質,不能混淆肯定與否定,該肯定就肯定,該否定就否定,不能把“是”說成“不是”,也不能把“不是”說成“是”;反應對象量的特征,不能把“有些”說成“所有”,更不能把“個別”夸大成“一切”,反之也一樣。
3、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需要有效進行推理論證。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現在有兩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一種現象是“只作論斷、不作論證”。有些人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不提供論據,不進行論證,“我認為就是這樣,我的觀點就是正確的”,這是典型的獨斷論。一種現象是“隨意推測、任意發揮”。有些人從自己認為的一些情況出發,不遵循邏輯推理規則,任意發揮、隨意聯想,得出的結論與事實沒有必然聯系,甚至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缺乏邏輯素養,思維活動中不遵循邏輯規則,是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展開時非理性思維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要堅持“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就是堅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中心任務,使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變得更接地氣。
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群眾,就是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愿望,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力變得可親可信、深入人心。客觀實際紛繁復雜,有表象有本質;現實生活豐富多樣,有清流有濁流。貼近,絕不意味著機械地照搬,簡單地復制,也不意味著被動地跟隨。
堅持“三貼近”,是要貼近實際的本質、生活的主流、人民的愿望。思想政治工作居高臨下、我打你通,照本宣科、隔靴搔癢,形式呆板、手段單一,這不是“三貼近”,而是違背“三貼近”;偏離實際的本質、脫離生活的主流、遠離人民的愿望,把低級趣味當通俗易懂,把迎合媚俗當喜聞樂見,把嘩眾取寵當生動活潑,這也不是“三貼近”,而是曲解“三貼近”。“三貼近”,是為了更好地營造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給人們以堅定的信念、創造的熱情和奮進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工作實務[M].紅旗出版社,2012.
[2]祝靈君,齊大輝.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藝術與方法創新[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3]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與激進政見[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