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劉榮 吳玉姣
摘 要: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創新民族工作的機制、拓展民族工作載體的重要舉措。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當前,準確把握民族團結教育的主旋律,應當充分發揮高校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中的巨大作用。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功能進行深入探究不僅價值重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功能主要體現為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勵功能、保證功能和協調功能等五個方面。
關鍵詞: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108-02
《現代漢語詞典》對功能的解釋為:“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1]通過對“功能”一詞的考察,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功能。所謂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功能,是指高校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等對各民族師生之間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特性以及產生的效果,以實現相互尊重、平等相互、和衷共濟、和諧相處的教育活動。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功能主要體現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勵功能、保證功能和協調功能等五個方面。
一、方向功能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方向功能,凸顯其“方向盤”的作用。方向功能主要是指高校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為重點內容,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民族政策,運用啟發、宣傳、教育等方式對廣大師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把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引領到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進而引導各族師生理性地維護民族團結,提高各族師生捍衛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自覺性,旗幟鮮明地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做斗爭,不斷增強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方向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確立方向。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應當根據各地區、各民族實情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民族政策,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廣大師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使各族師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自覺地統一到黨和國家的要求上來,引導各族師生自覺地維護平等、團結互助的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第二,思想導向。民族團結教育以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民族基本理論,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主要內容,加深廣大師生對民族團結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各族師生在思想上認同,理想信念一致,提高師生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以及非對錯、懲惡揚善的鑒別力,并能夠對錯誤思想及時地調整方向、糾正方向。第三,行為導向。行為導向就是通過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民族基本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各族師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思想,提高廣大師生民族團結的意識,用以指導自覺規范維護民族團結的行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選擇積極正確的維護民族團結的行為,并能糾正、排除錯誤的動機,避免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確立方向、思想導向以及行為導向作為方向功能的三個層次,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的整體。
二、聚合功能
聚合就是凝聚、整合,是一個凝聚共識、整合力量的過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凝聚功能,主要體現其“黏合劑”的作用。這里主要指民族團結教育在思想方面、精神方面的發揮“黏合劑”的作用。“如果說思想統一是思想形成合力的基礎,那么,人心凝聚則是形成合力的思想發揮強大作用的升華。”[2]高校通過民族團結教育特有的內容和放式,引領廣大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逐漸達到思想共振,情感共鳴,行動共進,使廣大師生能夠凝聚共識、匯集合力、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一心,艱苦奮斗。
廣大師生作為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具體參與者,不再僅僅是從課堂上學習與傳授,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等有效形式,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理解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了解各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廣大師生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下,能夠在心理上、思想上認同,在價值取向、理想信念上達到一致,它是把廣大師生的心靈與思想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可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是增強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有力載體,是廣大師生知與行,熱愛與奉獻統一起來的自覺的、理性的凝聚力。對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實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和祖國繁榮昌盛具有重要作用。
三、激勵功能
激勵就是激發、鼓勵,是調動人們積極性的過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激勵功能,反映了其“發動機”的作用。具體指高校合理利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結合情感激勵、榜樣激勵、獎懲激勵等多種形式,“通過外在激勵(正負強化)而引發受教育者思想動機的變化,增加其內在動力,調動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使之自覺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個人目標并為之奮斗。”[3]使廣大師生在維護民族團結過程中思想發動、情緒調動、情感激發、振奮精神,鼓勵他們貫徹好、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不斷涌現團結進步的先進典型,同時,能夠對他們維護民族團結的良好言行給予客觀充分的評價與肯定,以此來鞏固和發展他們的積極性,積極營造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并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全力推進民族團結的進步事業。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激勵功能是雙向互動的,一方面,通過滿足廣大師生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來充分調動起他們維護民族團結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對模范集體、模范個人進行表彰,在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中樹立典范和榜樣,使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先進事跡廣為人知、深入人心,讓“民族團結紅利”成為各族師生積極參與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最大限度地激活各族師生積極投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揮其維護民族團結“發動機”的作用。
四、保證功能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保證功能,發揮的是“安全閥”的作用。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搖籃,把民族團結教育上升為符合時代和國家賦予的特殊使命要求,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確保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校園安定團結甚至全國穩定的基石,這就是保證功能。
民族團結,是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也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各民族的團結穩定,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國防的鞏固,必然會對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定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民族團結對于維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穩定,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國防的鞏固具有重要的作用。讓民族團結之樹常青,這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全國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
從全國高校來看,每一所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師生共同生活在一起,要實現各民族團結和睦、繁榮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決定了民族團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加強對大學生宣傳黨和國家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教育,讓大學生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知識,理解和掌握黨和國家制定的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政策,以“四個認同”筑牢民族團結的堅實思想根基,使各民族師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不斷增強他們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對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和諧校園的建設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
五、協調功能
所謂協調,是指通過有效的途徑對人際關系以及社會關系進行調節、節制,使之和諧一致。民族團結教育的調節功能,發揮了“潤滑劑”的作用。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是人與人之間“思想情感認同,價值取向、行動步調一致”[4],形成團結一致、相互友愛、相互包容、共同奮斗的關系,使師生思想認識和行為自覺地統一到黨和國家的要求上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主要是協調人際關系和調節社會氛圍等。
在大學生群體中,由于個體的思想觀念、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這樣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矛盾甚至產生不和諧的行為,這就需要民族團結教育及時地協調,避免隔閡的產生,減弱對團結友愛關系的不良影響。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對個體的調節,就是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能夠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協調人們的心理狀態,使個體心理調適、情緒調節、身心和諧,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增進彼此的感情,幫助學生克服各自的認識偏差和心理偏差,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化解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或沖突,形成平等、互助、協助、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建立新型人際關系,保持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的民族關系已經日益成為全社會范圍的關系。民族團結教育已成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大任務,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則是重中之重。調節社會氛圍、美化、凈化和優化教育環境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調節功能的重要任務。通過對各地區民族特點和發展現狀的了解,積極宣傳民族文化,加深各族師生的相互了解,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在全校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創造一個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朝著民族團結方向發展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加強人們之間的關懷和接觸,有助于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維護好、發展好,有利于社會和諧關系的形成。
總之,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能夠進行深入探究不但價值重大,而且意義深遠。在進行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中,方向功能、聚合功能、激勵功能、保證功能和協調功能之間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這五種功能可能不會同時發揮作用,而是根據任務、對象和情況不同分別加以實施或交替使用。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38.
[2]田維亮.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7.
[4]孔慶榕,張磊.中華民族凝聚力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