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葆祥
去年在敬華藝術空間明萬歷書畫展覽中有一幅湯顯祖的行草書法,尺幅雖然不大,卻十分顯眼。湯顯祖是我國明代一位大戲劇家,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中國戲劇史乃至世界戲劇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他的書法藝術鮮有傳世,從未有人論及,因此這件湯顯祖的親筆墨寶,就顯得格外珍貴。
從這幅作品的內容看,是湯顯祖的一首七絕詩:“紅塵堆里懶低顏,石路迢迢入亂山。擬向云邊種黃獨,幾時容我屋三間。”落款的時間是“戊辰六月”。查戊辰年為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湯顯祖是年19歲。書法宗二王,筆勢灑脫,筆法老到;從詩的內容看,湯顯祖似乎有隱居深山之意,“懶低顏”即不愿向權貴、向世俗低頭,聯系后來他拒絕宰相張居正的拉攏,而名落孫山之事,可見他高潔孤傲的品格,青年時早就養成。詩中提及的“黃獨”,是一種草本植物,別名土竽,可入藥,性平苦,有毒,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在詩中泛指藥草。種藥草是隱居者的重要生活內容。十九歲的湯顯祖似乎已在思考人生道路的選擇。可隱居這條路上,也是亂石叢生,荒蕪一片,十分艱辛。因此他還在猶豫彷徨,一個“亂”字,一個“擬”字,充分反映出他的矛盾的心態。湯顯祖是個神童,《明史》的《湯顯祖傳》上說他:“少善屬文,有時名”。可在現存的《湯顯祖詩文集》中,從12歲到25歲所作的詩,僅有20首,所以這首佚詩的發現,不僅填補了一個空白,對于研究湯顯祖的思想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這幅字軸的左右裱邊上有虞琴的題記,內容是簡述湯顯祖的生平和戲劇作品。這個“虞琴”,即姚虞琴(1867-1961),是個歷經三朝,活到94歲的書畫家,擅畫蘭竹,有“北齊南姚”之稱,與吳昌碩、陳夔龍、程十發、唐云等交往甚密;他還是個收藏家和文物鑒賞家,與吳湖帆、黃葆鉞、張大壯并稱海上四大鑒定家。這也有力地證實了這幅作品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