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智龍 郝曉紅
21世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世紀,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同時也是一個講究團隊配合與團隊合作效應的世紀,集體意識在大學生中發揮的作用尤為明顯。當今大學生主要以“90后”為主,再過幾年就將迎來“00”后大學生,從小家長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接受的教育都是競爭性教育,一切以成績論,而且很少在教育過程中融入集體觀念,導致孩子個性鮮明,卻自私自利;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卻缺少集體觀念。當今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團隊集體的力量顯得十分重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獨生子女占很大比重,個體意識表現強烈,注重個性發展,人際關系冷漠,崇尚另類與消費快文化盛行,尤其在大學里表現明顯:當今大學生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不愿意服從集體,甚至對集體活動表現出排斥,只相信自己,不信任別人,認為自己做的都是正確的,很少參與集體活動,喜歡獨自享用個人私有空間,擁有極強的個人意愿,做事有時不考慮后果,而出現問題又來抱怨。而我們又能否考慮到:未來的世界會是怎樣的?未來又該如何競爭?相信那時孩子們缺少的不再是考試的能力,而是在三十而立的時候,也就是在自己進入職業生涯穩定期的時候人際交往能力的展示,通過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完成工作,并分享團隊協作的喜悅。所以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集體意識變得十分迫切,高校學生工作者在開展學生教育工作中以學生為本,融入集體教育,增強大學生集體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強化集體意識培養的意義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是說,人除了他的自然屬性外,還具有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更為重要。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相互交錯的網絡,個人離不開他所生活的環境、群體,也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協同合作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而集體恰巧是形成社會屬性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集體意識是維持一個集體能夠團結一致、凝聚向心力,體現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情感表現,它主導著人們在集體中的行為方式。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團隊協作。集體意識強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言行與集體的利益聯系起來,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對自己所在的集體有強烈的依賴感和歸屬感,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榮譽感,并且以自己的言行感染身邊的同伴,影響著集體,并促使集體不斷發展。
現實學習生活中的班級通常是指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學生按照一定的人數規模建立起來的最基層的教育組織。班級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教育平臺,也是學生社會化的載體,更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平臺。而班集體意識是指班級成員為了班級目標與班級利益而相互協作,盡心盡力付出,使得整個團體形成一種團結向上的活力的意愿,把班集體當成“家”,把每個成員都視為“一家人”,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樂于為集體奉獻自己的力量,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學習,提升班級凝聚力。
二 強化集體意識的方式方法
作為2014級新生的輔導員,與筆者所帶的7個班接觸后發現,不少學生獨立意識展現出很強的一面,他們個性鮮明,不輕易隨波逐流,也容易產生質疑,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積極參與,而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卻表現出抵觸情緒,甚至有些同學與身邊同學產生孤立,導致出現漸漸脫離班集體,與班集體漸行漸遠,對班集體不關心且出現班級活動逃避現象。比如:甲同學第二學期從第二個星期開始就不愿意去班級里上晚自習,企圖逃避晚自習,認為自己在教室上晚自習效率不如在宿舍高。被問及原因是感覺自己與班級的同學沒有什么交流,自己在宿舍還能圖個清靜,對班級存在感淡漠,不愿意面對班集體;而乙同學從入學一開始就抱怨學校的各種舉措,認為大學是自由的,不需要約束與管制,在處事方面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不顧及他人意見,甚至在集體活動中處處顯露鋒芒,表現出極強的個人意愿,引得身邊同學不滿,導致同學意見很大;丙同學由于高考失利,與自己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來到學校看到身邊的同學不要求上進而產生失落以及高傲感,對于身邊的人與事不感興趣,進而產生抵制情緒。這3位同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個性意識(自我意識)強,在高中階段都是優秀生,而且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擁有強烈的自尊心,從而出現“草莓族”大學生所擁有的共性。不能及時融入班集體,表現出集體意識方面的缺陷,對班集體認可度低以及表現出不和諧的一面。然而大學是一個自由與個性發展,集體與個體共存的社會,大學生正處于個性成長與集體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為了預防上述現象發生,筆者認為需要以學生為本,加強集體教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集體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課堂是班集體成員相處與學習的最佳場所,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通過知識的探討迸發出智慧的火光,思想不斷得到升華。思想政治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同學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黨的理想信念熏陶的陣地,學生們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的指導,思想境界不斷得到提升。同時專業課程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形成集體意識;而職業規劃與人際關系課程使大學生了解職業動態與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通過課堂教學形式,集體主義與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上不斷碰撞, 引導學生對集體主義、團隊合作精神的理性認識,自覺強化集體意識。
2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互補
家庭教育在大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過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家長不僅僅提供物質方面的供給,同時也是大學生集體意識培養的指路燈,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引導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關心、重視子女的心理素質培養、身心健康與學校生活。作為輔導員要積極與家長取得聯系、溝通,通過家長的配合了解學生以前的生活經歷與成長歷程,及時向家長介紹學生的平時表現,建立學生家長與學校共同培養孩子的長效機制,從細微處提高學生集體意識。endprint
3 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集體意識的提升
校園文化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規范性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場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營造一定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和制度環境,使身在其中的每個成員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心理素質和行為準則、集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大學生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而豐富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崇尚友誼、團結協作, 提高與人和諧相處能力的堅實堡壘。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 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中鍛煉自己與人相處,與人團結協作,而且校園文化發揮著思想引領作用,彰顯大學生活力,體現出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因此充分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同時對大學生集體意識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4 增強班級活動影響力,提升班級向心力
班級是同學之間每天相處的一個集體,提升班級向心力可以促進班集體的團結氛圍,增進集體意識。輔導員可以與班級成員之間設定班級目標,使每位同學可以朝著一定的目標前進,培養同學之間集體主義精神。結合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 “四進四信” 精神,通過組織班級活動來提升班級成員之間的集體意識與能力,例如:在學習方面可以組織興趣愛好讀書會,小組成員之間每月分享讀書內容,形成班級愛好讀書的氛圍,擴大知識面;組織班級之間專業學習研究會,以及針對學習差的學生組織課程互助組,通過晚自習時間上黑板授課,提升班集體團結互助氛圍;針對一些同學在校外的參與志愿服務,及時分享志愿服務經驗給身邊的同學,并號召鼓勵一些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的同學加入志愿服務隊伍,擴大影響力,增強同學之間的服務意識;組織班級團拓活動以及春游、秋游等活動,加深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交流。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班級成員之間的彼此達成默契,形成班級之間積極向上的團隊協作能力,提升班級向心力。
5 強化自律意識,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分子,應具有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律意識,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存在著不足,我們可以通過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管理為自我管理,在理解學生層面上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一個自我判斷與自我管理的鍛煉機會。體現出以學生為本這一主題,通過自律意識強化集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完善集體意識,達到培養集體意識的目的。
“人心齊,泰山移”。人們都懂得集體力量的強大,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里才會永不干枯;個人的智慧與能力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只有通過集體的力量才能撼動大山。只有發揮集體的力量,在班級中發揮班級成員之間的集體意識,才能讓每位同學發生作用力,才能不斷建設好班級,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本。通過對大學生集體意識培養與教育,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倡導互助合力;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使得集體意識在每位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蘇翔飛,周富彥,等.淺析大學生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關系[J]].中國電力教育,2012(7):107-108.
[2]邢琳.讓個性在集體中健全發展——淺談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J].出國與就業,2011(18).
[3]董懷智.新形勢下大學生班集體建設[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