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晶
圖+李晶 劉汪洋 魯思剛
兩大“榮耀之路”曾經讓全世界震驚的鐵軌
文+李晶
圖+李晶 劉汪洋 魯思剛
英文導讀: Beichuan Railway is the beginn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Chongqing. Chengyu Railway is the first Railway in China. So we are proud of them.
成渝、遂渝、蘭渝、襄渝、渝懷、川黔、渝利、宜萬……經過近80年的發展,重慶已密布大大小小數十條干、支線鐵路。隨著城市的發展,區域規劃的變革,這些鐵路也不斷地誕生、遷道或消亡。但惟有兩條鐵路,注定將永遠銘刻在重慶乃至中國鐵路的發展史上。
1825年9月27日,英國斯托克頓(Stockton)和達靈頓(Darlington)之間鐵路開通,標志著世界第一條鐵路的誕生。隨后,鐵路的建設狂潮從歐洲刮到北美,再從北美席卷亞非,終于在100多年后的1933年涌入重慶。
但是,重慶鐵路故事的源起,卻并不在重慶城里。
出重慶向北,在北碚城區附近過朝陽大橋北行約10分鐘,有一處名叫白廟子的地界。依山而建的場鎮周遭布滿大大小小青灰的煙囪和陳舊的廠房,頗有點大工業時代遺留下的獨特韻致。
站在白廟子橋頭四處張望,似有似無的霧氣從江面升起,和周圍礦區特有的白色塵屑混和著上升,一直上揚到江畔大山的頂端。山頂上臥著一片灰白色的建筑,正對嘉陵江的一面豁著巨大的嘴,一個深溝從這大嘴沿著山體流下來,仿佛被抽空了的瀑布。對于重慶這座工業城市而言,這條深溝用“神圣”來形容并不為過,因為,那里曾躺著重慶的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
白廟子周邊文星場、戴家溝一帶,一直是四川省最重要的產煤區之一。最盛時,重慶六成人口的取暖、做飯、點燈……都指望著這里。巨量的煤炭,全靠挑夫肩挑手抬運至嘉陵江
左右頁圖:重慶的鐵路,從1933年建成,僅僅16.8公里北川開始,如今已延綿鋪設了超過數千公里。邊的白廟子,再用船裝到重慶、合川等地銷售。那時,從文星場到白廟子的十來里石板路上,挑夫赤腳裸背,摩肩接踵,不絕于途。但運量卻始終難以保證,大量煤炭積壓,生產時斷時續。
時任天府煤礦總裁的盧作孚深受交通不便、生產積壓之苦,下定決心修筑一條運煤鐵路。恰逢曾留學哈佛的重慶人氏唐建章受“保路運動”沖擊,決心籌集資金以圓川人鐵路夢。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拉上當地豪紳,請來歐洲專家,一群人在重慶千廝門行街拍板定下了這條鐵路的修建藍圖:取江北(當時屬北碚)、合川兩縣名中的后一個字,四川境內的第一條鐵路就此定名。
計劃不如變化快,白廟子要修鐵路的消息傳開后,很快遭到當地其他鄉紳的阻撓和反對。他們認為,修鐵路,開山鑿地,有違祖宗訓導,是對傳統的背叛。坊間傳言紛起:有的說火車冒出的黑煙損害田禾,使五谷不生;有的說,火車掉落的煤渣毒化草地,連牛都不能產崽了。當地政府也和稀泥,要求資方自證“與民情無礙”。好說歹說,連哄帶騙,鐵路才得以動工。
修了個把月,又有新的難題。當鐵路繞道修到一個叫王家嘴的地方時,筑路工人常無端地被一幫身份不明的惡棍毒打,工具也時不時受到破壞。盧作孚多方查探,才得知這幫人是“挑工頭”的手下。原來,當鐵路修通后,一大批以挑煤為生的腳力夫要改作它行,“挑工頭”作為挑夫們的“保護人”,平日就靠盤剝腳力夫為生,北川鐵路既然斷了人家的財源,那自然便成了“挑工頭”的眼中釘。協調無效之后,盧作孚派出大量武裝人員全程護工,并解決了傷者的所有醫療費用,才平息了這場筑路風波。
經過3年的修筑,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廟子,北止大田坎,全長16.8公里的北川鐵路建成。通車那天,5列火車整裝待發。第一列由26千瓦的國產蒸汽機車“民生號”牽引,后掛煤水車、12輛貨車和1輛客車。客車編掛在列車中間,專供鐵路公司的官員乘坐。其他車廂滿載著煤,總重達60噸。其余4列車均由美制SN26型蒸汽機車牽引。上午9點,火車在奏樂聲和歡呼聲中準時從白廟子站出發,鐵路兩旁人山人海,許多小伙子和孩子跟著火車奔跑,也有人騎馬沿路相隨。雖然途中曾發生過脫軌事故,但不影響大局,經修復后還是繼續前進。機車以平均每小時9公里的時速前行,1個小時后到達目的地。至此,歷經磨難的北川鐵路終于正式通車。
本頁圖:雖然北川鐵路已經不在,但這些曾經被鐵路和火車充滿的坑道依舊留了下來,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建成后的北川鐵路,軌距僅732毫米,被稱為“米軌”,只有普通火車軌距的一半左右,機車也很小,現在看來簡直就像是一列游樂園中的兒童玩具火車,但正是這些“袖珍玩具”,為戰時重慶輸送了高達百分之六十五的工業用煤。時人稱:北川鐵路,開啟了重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2015年年中,時速350公里的成渝高鐵將正式通車,屆時成都到重慶只需要1個小時。這個數字,在過去簡直是天方夜譚。
川渝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四周被高山和高原環繞,僅有長江水路和秦嶺巴山間的羊腸小道與外界溝通,山高水險,交通很是不便。從成都到重慶,若是大宗貨物運輸,往往要費上好多天的工夫。因此,成渝鐵路的修建計劃很早便被人提起。
早在19世紀末,為控制四川,英法日俄等國紛紛向清政府提出修筑川漢鐵路(成渝鐵路屬其西段)的計劃。而四川人民則針鋒相對,發出了自主修筑川漢鐵路的呼吁。1904年,全國最早的“眾籌”公司——川漢鐵路總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全川佃戶“按租集股,因糧認攤”,集體成為鐵路股東。
正當這家前衛的公司緊張籌建之際,1911年5 月9日,清政府宣布鐵路干線收歸“國有”,將粵漢鐵路、川漢鐵路筑路權賣給了英法德美四國。臨了居然還把群眾的修路款給吞掉,立時激起了湘鄂川粵人民的“保路運動”,后來發展成武裝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爆發的導火線。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風起云涌的大環境下,川漢鐵路宣告停工。
民國時期,成渝鐵路的修建問題也多次被提上議事日程。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雖然先后成立過“成渝鐵路籌備處”或“成渝鐵路工程局”之類的機構,但這簡直是兩個“重度拖延癥患者集中營”——直到劉鄧大軍解放西南,籌備處的鐵路夢還停留在圖紙上。
左右頁圖:備受重視的成渝鐵路,在建設中集合了各方面的力量,15萬筑路大軍用燈籠火把、鋼釬、大錘,開鑿出這條全長505公里的新中國第一鐵路。
作為四川人,鄧小平從小就熟知成渝鐵路的重要性,更清楚鐵路對四川人民的重要性。在領命“經營西南”之后,建設成渝鐵路成為了首席要務。修筑成渝鐵路的申請很快發到中央,周恩來親
左右頁圖:如今的成渝客運專線,又稱成渝高鐵,西起成都東站,向東經簡陽南、資陽北、資中北、內江北、隆昌北進入重慶市境內,經榮昌北、大足、永川東、璧山、沙坪壩抵達重慶站(菜園壩火車站),全程設12個車站,將于2015年竣工,屆時重慶到成都的通行時間將縮短至1個小時。自審定,然后直呈毛澤東。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單就鐵路來說,至少有兩條亟待開工。特別是駐防新疆的王震將軍給中央打了四五次報告,請求加快對寶蘭、蘭新鐵路的修建,以鞏固西北邊防。因此,當鄧小平赴京向毛澤東請示時,毛澤東說:“你能說服我,我就鼎力相助,否則,就暫時擱置。”
鄧小平用了三招:第一是“嚇”,說四川交通閉塞、政令不暢,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不修鐵路,四川局勢難定。第二是“誘”,重慶、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建鐵路,可以帶動四川乃至西南百業興旺,并向全國提供優質大米、豬肉、禽蛋和副食品。第三是“抬”,說中國人還從未自行設計、自行施工修建鐵路,如果成渝鐵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中國的國際聲望,也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廠訂貨充足,加快工業發展。三管其下,毛澤東下定決心:“修成渝鐵路,先期啟動資金撥2000萬公斤小米工價。”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軍隊都是全能戰士。西南軍區從川東、川南、川北、川西和西康各軍區部隊總共抽調了30174人,組成5個軍工筑路總隊。他們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既是修筑成渝鐵路的主力軍,又是一支重要的護路武裝力量。修路的同時,還負責打擊對岸特務、殘余土匪的騷擾破壞,保證了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
為解決修建成渝鐵路勞動力不足和西南地區失業人口就業的問題,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吸收四川各地的失業工人參加筑路。在各級工會和勞動部門的具體組織下,共有18000余名失業工人從各地投入筑路行列,甚至舊社會重慶殘留的1200名丐幫弟子,經過學習培訓后也參加了筑路工作。
由于資金短缺,成渝鐵路在施工中多用價廉的石料而少用鋼筋混凝土,除大中型橋梁使用鋼梁外,其墩臺、基礎以及中小型拱橋、涵洞都盡量利用沿線所產的石料,大大節約了修路的材料費用。再加上通過對解放前已修筑成渝鐵路的路基、橋墩、橋洞等既有工程的仔細鑒定和盡量利用,為成渝鐵路早日建成通車縮短了工期,節約了大量開支。
同時,民工還發明了搬運大石的工具“游車”“滑板”和“炮打三面空”的放炮方法,大大提高了工效。并且沿線還有很多農民不計報酬,自帶干糧,自備工具,看到哪里需要人手就在哪里干活。不少人甚至將家藏的壽板、房料等無償捐獻出來作鐵路枕木。成渝鐵路所需的129萬根枕木,就是沿線群眾在極短的時間內備齊并送達工地的。
為了保護成渝鐵路沿線的古跡和即將出土的文物,鄧小平親自“點將”,特派秘書前往重慶大學請來著名學者張圣奘。兩人面談時,鄧小平說:“你知道,成渝鐵路已經動工了,你更清楚,四川歷史悠久,又有好些皇帝在四川建過都城,古跡和地下文物很豐富。參加筑路的多是部隊戰士和民工,怕不識文物。若文物遭到損壞,就是我們這輩人的罪過。”考慮到張圣奘年事已高和蜀道難行的問題,鄧小平還特意為他準備了一乘滑竿。正是由于張圣奘的細心工作,考古團從成渝鐵路資陽九曲河大橋工地基坑里發現并完好保存了“資陽人”的頭蓋骨化石,從而受到鄧小平嘉獎,并轟動了整個世界。
成渝鐵路工程進展順利。1950年8月1日開始從重慶向西鋪軌,以每天鋪筑5公里又30尺的進度推進,1951年6月30日鋪軌到永川,12月6日鋪軌到內江,1952年1月26日鋪軌到資中,6月13日鋪軌到達終點站成都。至此,新中國第一條由自己設計建造的成渝鐵路正式貫通。
從此,成渝兩地交流更加頻繁,兩冤家吵吵嚷嚷,分分合合的情景喜劇,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Beichuan Railway and Chengyu Rai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