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黃歡


摘 要:蒸汽作為一種有效、經濟、安全、衛生的交換熱源,在食品飲料業有著廣泛應用,隨著飲料行業的不斷發展,飲料生產線對蒸汽的運行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滿足飲料生產企業節能減排的生產要求,飲料業將蒸汽冷凝水余熱回收作為其重點實施的節能技術改造工程,為對其高溫冷凝水進行余熱回收利用,對飲料調配液及熱水的管道進行了簡單改造,加裝了換熱管道。經工程實踐應用證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某企業采用該技術年節約809.9噸標煤。
關鍵詞:蒸汽冷凝水 余熱回收 節能降耗
中圖分類號:TE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b)-0083-01
蒸汽作為一種有效、經濟、安全、衛生的交換熱源,在食品飲料業有著廣泛應用。超高溫滅菌工藝(UHT)是將物料在連續流動的狀態下通過熱交換器加熱至100~150℃(不同飲料所需殺菌溫度不同),并在這一溫度下保持一定的時間以達到商業無菌的水平,然后迅速冷卻到30~40℃。滅菌后的產品在無菌狀態下灌裝至無菌容器,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延長產品在非冷藏條件下進行儲存的時間,因此高溫殺菌工藝是飲料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藝。目前,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各類飲料、乳制品的消費日益增長,各種加工生產線設備對蒸汽的需求量大幅增長,導致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冷凝水,其所攜帶的熱能是非常值得回收利用的重要資源。
近年來,隨著國內企業對此類設備的不斷研究開發以及節能減排的生產要求,飲料行業開始探索能源梯級利用的方法,冷凝水余熱回收成為飲料行業重點推廣的節能技術改造之一。
1 蒸汽冷凝水余熱利用技術改造
超高溫滅菌系統所用的加熱介質大都為蒸汽或熱水,按物料與熱介質接觸與否,進一步可分為兩大類,即直接加熱系統和間接加熱系統。該文所述企業主要采用超高溫間接加熱系統,項目實施前UHT殺菌工藝主要消耗的能源是外購蒸汽,供汽壓力約為0.8 MPa左右,高溫蒸汽通過換熱器加熱熱水到140℃左右,通過140℃的熱水對常溫調配液進行高溫滅菌,蒸汽加熱熱水后,冷卻變成冷凝水排放,蒸汽冷凝水是一種高溫水,當蒸汽釋放其汽化潛熱轉變為凝結水狀態時,大約還有近20%~25%左右的熱能保留在冷凝水中。經實際測得該飲料廠實際排放的冷凝水溫度約95℃左右,整個工藝過程存在熱能浪費,并且排放的大量高溫蒸汽冷凝水排放至污水處理站,造成發酵細菌大量死亡,大大降低污水處理能力。
公司采用自主研發技術,對各個生產線的UHT工藝的高溫蒸汽冷凝水的余熱進行回收利用,既將余熱得到充分的利用,又能保證污水處理能力。具體節能技術改造原理如下:在原產品調配液入口處增加一段換熱管,將原來直接排放的95℃左右冷凝水引入新增換熱管對常溫產品調配液進行預熱,預熱過程呈梯級式換熱,換熱后測得冷凝水溫度降到32℃左右,冷凝水再直接排放至污水處理站。改造后直排的冷凝水余熱被回收利用,減少蒸汽的消耗量,經過新增預熱器后的調配液溫升約為6℃。
該項目改造投資共計42萬元,主要用于購買換熱管、管道材料等相關配件以及設備安裝調試費用,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30萬元。項目只對蒸汽冷凝水的余熱進行回收利用,未改變企業生產工藝,對生產流程沒有影響,也未改動企業主要生產設備。
2 項目節能量監測
該企業一、二級計量儀表配置較為完善,但三級計量儀表配置相對較差。對各生產線及工序的二級計量儀表(特別是蒸汽表)配置方面不夠細化,UHT工藝使用的蒸汽無單獨的計量儀表,其蒸汽消耗量是按企業車間蒸汽消耗總量來統計計算。項目涉及到的能源只有蒸汽,根據《綜合能耗計算通則》,按改造前后輸入的蒸汽壓力為0.8 MPa計算,查蒸汽焓值為2768.4 kJ/kg。經計算該項目改造前該企業的單位產品消耗蒸汽折標為0.1553 kg標準煤/箱,改造后單位產品消耗蒸汽折標為0.1449 kg標準煤/箱,預計項目年節能量約為809.9tce。
項目年節能量=(改造前飲料蒸汽單耗-改造后飲料蒸汽單耗)×改造前飲料年產量=(0.1553-0.1449 ×77,873,190=809.9噸標準煤。
3 結語
企業現有生產線13條,年蒸汽消耗量達20多萬噸,由于前期高溫蒸汽冷凝水的直排,導致大量的余熱被浪費掉,且影響污水處理站的處理能力,該項目通過對蒸汽冷凝水進行余熱利用改造,不但能夠節約降耗,而且會保證企業污水處理站的能力,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意義。
參考文獻
[1]余軍,洪琛.簡述飲料生產線設計中蒸汽冷凝水回收用途設計與節能成本測算案例[J].飲料工業,2012(15):43-44.
[2]GB/T2589-2008.綜合能耗計算通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3]GB17167-2006.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4]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節能項目節能量審核指南[EB/OL].http://bgt.ndrc.gov.cn/zcfb/200804/W020120820340317806456.pdf,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