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賈曉莉
中國民族樂器(之二十四)卡龍
編/賈曉莉

卡龍是維吾爾族的一種弦鳴樂器,彈撥發聲。清朝曾有史書稱它為喀爾奈和七十二弦琵琶。卡龍擁有悠久的歷史,清脆的音色以及獨特的造型,適用于獨奏、伴奏以及合奏等多種器樂演奏形式,還是大型器樂套曲“木卡姆”離不開的重要樂器。卡龍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東疆哈密等地。早在元代便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
在維吾爾族民間所流行的卡龍琴外形與古箏有一些共同之處,音箱為扁梯形,左曲右直,形狀又像半張揚琴,由琴框、底板、面板、山口、拴弦釘、弦鈕、琴馬及琴弦等部分組成。琴框即為共鳴箱的四周邊框,通常由寬度相同,長短、厚度不同的四塊桑木或核桃木板制成。底板和面板則由松木制成。制作卡龍時,在面板中央開一個或多個圓形音孔組成各種圖案,音窗通常呈花朵形,并在右側設有曲形山口。弦釘拴置在琴的左側板處,調弦鈕則置于右側板,均為木制,數量與琴弦相同,旋轉弦鈕可調節音高。條碼和活動碼分別置于面板的左、右兩側。卡龍張鋼絲弦,不同的琴張16組或18組不等,每組的兩弦是同音的。琴身的前邊長約為42厘米、后邊長約72厘米、寬約50厘米、厚約13厘米。絕大部分卡龍琴箱的前框板上,都雕刻有維吾爾族風格特色的花紋圖案。
20世紀70年代卡龍進行了改革,外形沒有較大出入,但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了音箱,用來增強音量,弦數也擴張為22組,按七聲音階排列,音域由d至d3,擴展成了3個八度。
演奏卡龍時,將琴放置在桌或木架上,由演奏者右手持木或竹制的撥片或者在食指上戴指套進行演奏,左手則持鐵制的揉弦器左右移動或上下按抑,進而彈奏出各種裝飾音,揉弦器又俗稱“推抹”。右手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單彈、雙彈、快彈以及多彈等;左手的則有滑音、實音、壓弦顫音以及顫動音等。隨著這種樂器的不斷發展,如今已經有雙手各持一塊撥片,左手兼持揉弦器按抑滑動的演奏方式。
在東疆以及南疆的維吾爾族群眾之中,每每到了婚慶、佳節、盛夏之夜以及豐收時節,都通常會聚在一起,舉行盛大的“麥昔若普”,她們載歌載舞,以此表達內心的歡樂,男女青年們則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達愛慕之情。卡龍正是“麥昔若普”中演奏“十二木卡姆”不可或缺的樂器,也是演唱“哈密木卡姆”和“多朗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特別是“多朗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體現出它濃郁的風格特點。
卡龍現在也用于維吾爾族民族樂隊,它常和畢畢、薩它爾、一弦多朗艾捷克以及多朗熱瓦普等樂器一起合奏,偶爾也獨奏,還有的時候由演奏者自彈自唱。卡龍演奏的樂曲,大多來自“十二木卡姆”和“多朗木卡姆”。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歡樂曲》《滑音》《多朗舞曲》《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間奏曲》以及《恰爾尕木卡姆間奏曲》等。著名的卡龍演奏家有司馬義·阿合買提和蘇來曼阿洪等。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