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慶玫
弦歌不輟聲聲遠 教壇無涯步步高
—— 民樂系2014至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集中藝術實踐活動綜述
文/張慶玫

藝術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鍛煉教師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重視藝術實踐工作,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是沈音的優良傳統與辦學特色,也是民樂系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一以貫之的做法和人才培養工作的亮點。
按照學院工作要求,在以往藝術實踐工作的基礎上,民樂系結合實際,進一步強化實踐育人理念,繼續探索實踐內容和形式,集中在藝術實踐周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打造實踐教學特色,實現教學和實踐兩促進、雙豐收。
公開課教學是加強學習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民樂系充分發揮名家、教授優勢和傳幫帶作用,4月22日上午,系主任劉剛教授在第二教學樓424多功能廳主講了一堂琵琶教學示范公開課,相關專業學生、教師及民樂愛好者近300人參加。此次公開課通過指導2014級學生白楊演奏寫意性作品《飛花點翠》、2013級學生董思彤演奏抒情性作品《塞上曲》,分析詮釋了琵琶文曲的種類、內涵、特征、韻味、格調、意境和演奏技法及音樂處理等問題。此次教學內容充實,設計規范,組織有序;教學方法靈活,講解法、示范法、啟發法、舉例法、對比法得到綜合運用;教學風格成熟,幽默生動,氣氛活躍,互動性、啟發性和創新性強。這種將一對一教學轉換為課堂教學、大課堂與小課堂互為補充的模式,受眾面廣、示范性強,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探討與交流,對提高不同專業學生音樂表現力,拓寬學生藝術視野,培養善于思考、融會貫通的能力;對教師交流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學術講座是開闊學生視野、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活躍學術氣氛的重要渠道。4月22日下午,副主任于海英教授在綜合樓一樓學術報告廳主講了題為“詮釋揚琴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的專題講座。講座結合頗具濃郁地方特色的《黃土情》和《川江韻》,體現節奏變化的《邊疆春天》和《情思》以及技巧性較強的《蘇武牧羊》和《竹林涌翠》等作品,從創作背景、作品特點、訓練要點三方面對如何詮釋揚琴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系統解讀,其講解深入淺出,示范演奏聲情并茂,使聽者直觀感受到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對于詮釋作品的重要意義。23日上午,竹笛專業青年教師張科威在綜合樓508主講了一堂題為“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專題講座。講座主要圍繞他平時練琴和舞臺演奏的方法及技巧與學生們分享了學習、教學與實踐的經驗與體會,強調對練琴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從根本上去分析和解決;要了解樂器,在與樂器長時間磨合的基礎上提高音色變化的敏感度;要認識自我,不斷校正舞臺演奏中的每個細節。講座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同學們受益匪淺,意猶未盡。
教研活動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對加強師生交流,總結、梳理和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民樂系將開展教研活動作為每學期藝術實踐周的必選項目,于23日上午組織全系師生分別按專業開展教研活動。彈撥與弦樂專業開展的教研活動主要以專業點評的方式進行,分別由劉剛、于海英、趙奪良老師主持。活動中,由學生代表進行演奏,教師們點評其優長和需加強、改進之處,啟發全體學生反思自身的專業學習;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下,引導其他學生展開互動交流,為其釋疑解惑。管樂和打擊樂專業開展的教研活動主要以專業研討的方式進行。管樂專業由張科威、沈建暉主持,主要研討“加強基本功練習”、“提高藝術審美能力”、“調整舞臺演奏心理狀態”等問題;打擊樂專業由易大鑫主持,主要研討“樹立專業學習目標”、“提高專業練習效率”等問題。此類教研活動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深化了學生的專業思想,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奠定了基礎。

專業小組課針對個別課而言,更具有互動性和互補性,可以解決個別課無法解決的問題。4月24日上午,民樂系安排全體教師根據教學節奏組織各自的小組課教學。教師們不斷探索和實踐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努力構建有利于高素質民樂人才培養教與學的環境。小組課形式多樣,重點觀摩、實例教學、綜合評述、技巧講授、師生討論、重奏齊奏、作品排練等方式,均在教學中有所體現,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
教學匯報音樂會是檢驗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徑。民樂系鼓勵教師定期舉辦匯報音樂會, 4月24日下午,“賈曉莉教學匯報古箏協奏曲專場音樂會”在第二教學樓424多功能廳如期舉辦。音樂會上,在藝術指導汪茜的鋼琴伴奏下,2014級學生賈雪瑞,2012級學生姜羽嘉、翁心元,2011級學生高藝芯以扎實的基本功、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情感演奏了《西楚霸王》《楓橋夜泊》《長相思》《臨安遺恨》《云裳訴》等古箏協奏曲。這種協奏專場的形式要求演奏者需同時掌握與鋼琴的配合能力、速度變化的掌控能力、旋律起伏的控制能力和對音樂作品的表現能力,促進了演奏者對樂器的音色追求與技術創新,展示了青年教師賈曉莉喜人的教育教學成果;同時也為民樂系各專業師生提供了一個觀摩學習的機會。
專業優秀學生觀摩演奏會是民樂系始終堅持的傳統實踐項目,旨在為優秀學生提供展示平臺,豐富舞臺經驗,提高專業技能;同時組織師生觀摩,不斷提高師生的教學與實踐能力,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目的,迄今已舉辦百余場。27日上、下午,在第二教學樓424多功能廳舉辦了兩場專業優秀學生觀摩會,全系師生參加。此次演奏會共23個節目,參加演出的是經過上學期三次考試評定選拔出的部分專業優秀學生,涉及琵琶、二胡、揚琴、竹笛、古箏、箜篌、笙、嗩吶和打擊樂等專業方向,指導教師包括劉剛、于海英、賀虹、印再深、文佳良、易大鑫、張科威、王琳、賈曉莉、沈建暉,汪茜、戰威擔任藝術指導。學生們用獨奏、協奏等形式,選取的作品難度高,技巧的運用和藝術表現比較到位,充分展示了民樂系各專業方向的教學實踐成果,以及師生良好的專業素質和精神風貌。
賽前觀摩會是民樂系備戰國家級專業比賽之前組織的為參賽選手提供展示鍛煉舞臺并進行指導的必要手段。今年下半年中國音協將舉辦第十屆“金鐘獎”比賽(設二胡和彈撥樂器比賽),5月份學院和省音協先舉辦選拔賽。我系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賽,要求有關教師加大指導督促力度,力爭推出比賽成果。28日上午,在第二教學樓424多功能廳舉辦賽前觀摩會,全系師生參加觀摩。8名揚琴專業學生、12名二胡專業學生、4名中阮專業學生分別演奏了參賽曲目,劉剛、于海英、印再深、王琳、賈曉莉、戰威等教師就作品音樂內涵的理解、音樂風格的把握、演奏狀態的控制與技巧、音色、音準等方面進行充分點評,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組織現場學生暢談觀摩感受。這種方式為參賽學生以良好狀態參賽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培養了觀摩學生的音樂鑒賞和感悟能力,也帶動了師生總結梳理和審視自身的教與學,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此外,北方民族樂團、吹打樂團還多次進行了新作品排練。
弦歌不輟聲聲遠,教壇無涯步步高。經過周密策劃和精心組織,民樂系集中藝術實踐呈現出參與的全員性、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針對性和影響的廣泛性等特點,對推進師風學風系風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研室建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今后,民樂系將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法,豐富工作載體,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搭建平臺,不斷提高藝術實踐工作和專業建設水平!
(責任編輯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