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王春燕
兩岸三地中國流行音樂之一
解禁之后的喧嘩(1978-1985)
—— 臺灣篇:民謠時代
編/王春燕
1949年5月19日—1987年7月14日,世界歷史上最長時間的一道戒嚴令在臺灣壽終正寢,在那個被迫沉默的年代里,籠罩著審查、戒嚴、逮捕、囚禁等陰暗的氣息。生長在漁村的孩子們很多不會游泳,因為臺灣的海岸線變成荷槍實彈的警戒線。柏楊、李敖、陳映真,都曾經在戒嚴年代被捕入獄。
在流行音樂領域,鄧麗君、鳳飛飛、姚蘇蓉等當時風光一時的歌手、作品也頻頻遭禁,歐陽菲菲的《熱情的沙漠》歌詞中的一個“啊”字太過于煽動和蠱惑力,對青年人有不良的影響。姚蘇蓉被禁的歌曲多達八九十首,其中《今天不回家》歌詞中的“家”被認為代表大陸,因而被禁。后來李雙澤的遺作《少年中國》因為太像當時大陸的統戰歌曲而被禁;《美麗島》卻因為含有“臺獨”的成分被禁。
嚴格的審查制度和來自保守勢力的批評和責難致使20世紀60年代的本土創作雖然有一些起色,但是其內容形式仍然沒有突破舊上海“國語時代曲”的套路,主題離不開一些閨怨、燈紅酒綠、舞女浪子的心聲。樂壇一度盛行翻唱西洋歌曲。
70年代初,隨著經濟起飛、兩岸局勢的緩和,臺灣政府1972年開放增額立委選舉,島內政治出現松動,更多的新文化力量出現。“新民歌運動”以李雙澤在淡江大學的舞臺上摔出一瓶可樂發聲,知識分子、進步青年要“唱自己的歌”——針對年輕人都只唱西洋歌曲現象,引發了大規模討論,鄉土論戰開始,學生們開始自己寫歌。這與香港70年代本土意識的復蘇近似。一大批民歌代表人物作品應運而生。下面表格可以讓大家看得更清楚些:


臺灣民歌時代的歌曲陪伴很多大陸的年輕人走過那段青蔥歲月,齊豫像圣歌詠嘆的聲音唱著《橄欖樹》《九月高跟鞋》,蘇芮大氣中性的嗓音呼喊的《酒干倘賣無》以及“是什么忍住了我的傷悲,是街上的行人還是夜色太美”(《心痛的感覺》),這屬于民歌時代的動人的旋律、優美的歌詞、充滿張力的聲音是臺灣流行音樂最重要的一段篇章。
雖然臺灣的民歌運動,主題大多是童年追憶、校園情懷、鄉愁尋根——沒有真正的走向民間和人民,沒有像美國上世紀60年代民歌運動中體現出的強烈的民權和反戰意識,而是迅速轉變成充滿真誠和內省的校園民謠,多了一些感傷,少了一些現實……這是長期陰郁的政治氣候下的選擇,然而這種情況恰好與20世紀80年代大陸剛剛走出禁錮相類似,不帶有政治色彩的歌曲堂而皇之地飛遍神州大地,對大陸90年代興起的校園民謠,起到直接的影響作用。
(責任編輯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