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醫療健康領域顯示出其強大的行業前景和市場規模,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申銀萬國證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經或正在轉型的41家房地產企業中選擇醫療健康產業方面發展的企業達到13家,這其中包括萬科、恒大、萬通、綠城、綠景控股等。可是現實卻是房地產進軍醫療地產的野心雖然很大,但是實現路徑艱難。從地產到醫療,是兩個不同行業的跨界,后者的醫療資源、專家儲備和專業技術水平等都是房地產企業在短時間內無法迅速聚集和實現的,醫療與地產合作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
日前,萬通地產創始人馮侖先生和德恒醫療創始人杜明倫先生在接受相關人士的提問時,一起就互聯網對各自行業的影響、醫療與地產合作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Q 1 :互聯網+從今年兩會開始,熱度一直不減,它就像是一股強勁的龍卷風,把各個行業都席卷進它的世界里,房地產和醫療行業也不例外,二位覺得互聯網給你們所在行業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馮侖:互聯網對房地產現在的影響其實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在通路上,從產品的提供到服務的提供過程中,受互聯網的影響最大,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Airbnb,誰家有多余的房子可以放在網上對外出租,有需求的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租住的房屋。國內也有很多受互聯網影響而做出轉型或改變服務模式的企業,如途家、房多多、鏈家、搜房等。所有這些都是在通路上把原來的房地產中介取消了,甚至是改變了一部分酒店的生態環境。
二是智能家居。不同于以往的個人零散式購買,現在互聯網企業把智能家居一站式的整合在一起,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互聯網企業在智能家居方面的發展,將會取代傳統的家裝行業。
三是社區。保安、維修,都是物業的一個部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熱了一批外賣、上門按摩、洗衣、叫車、維修等APP應用,這些服務把傳統物業的功能取代了,或者本質上來說是社區的O2O電商把傳統的物業取代了。
四是開發模式。過去我們開發房子,是建成之后把它賣掉,我們事先并不知道買走房子的人是誰。但是現在互聯網推動了一種C2P的開發模式, “拿地為王”將不再是房企核心競爭模式——在互聯網上先集合一批客戶,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再去買地,用定制的方法來開發,俗稱定制模式。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房價,還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所以現在互聯網對房地產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我們必須做出一些回應和轉型的努力。
杜明倫:互聯網其實對所有行業都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但是在醫療行業會有一些不同——跟其他行業相比,醫療行業的本質是人對人的高專業技術型的服務模式,在互聯網加速其他行業的服務鏈條時,醫療行業加速的是大數據的整合,包括個人的社會背景資料、身體的生理數據、醫療歷史記錄等,醫生和醫療機構可以迅速的結合數據基礎和病理特征對患者做出一個高效專業的判斷,互聯網使醫療行業的服務變得更加標準化、高效化。
但在身體記憶與頭腦記憶的兩組數據我們都要兼顧到,比如說某個人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不能單憑他自己的表述來對病情做出基本的判斷,因為通常患者的表述都是局部表象化的,是一個單平面的,并不準確。可是當我們有他常年的身體情況、過往的治療記錄、平常的工作生活習慣等數據的話,就可以描繪出他的個體健康圖表、評判他易患疾病范圍和風險,并給出一些相應的保持健康的建議,這對于傳統醫療行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大數據的收集就需要私人醫生長期定量的積累各種數據。
第二是醫療服務的領域形成板塊式的拆分和細化,以前附屬的醫療板塊,被拆分成細化的服務,比如藥品宅急送、術后的出院護理服務等,醫療的垂直鏈條被打破,那些醫療專業屬性并不是那么強的領域形成了各自的生態小系統,這也是互聯網給醫療行業帶來的影響。
另外,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促進了遠程在線醫療的成熟和完善,縮短了地域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現在,我、馮侖和新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先生正在溫州立體城設計一種新型的醫療地產模式——立體城內的業主可以足不出戶、足不出樓、足不出區,一個入戶的德恒遠程醫療定制視頻端口可以享受到北京,乃至德恒在全球整合的國際醫療資源,為業主及其家庭成員提供有效、快速的服務。當然除了遠程在線醫療,我們將投入更多的其他一系列的配套服務來切實保證業主們“足不出戶、足不出樓、足不出區”就能解決身體的健康問題。
Q 2 :溫州立體城項目是二位在醫療與地產合作模式的一次創新嘗試嗎?
杜明倫:是的,這次嘗試是一次醫療向地產的滲透式的探索,讓醫療服務更多的滲透進人們的生活,這跟以往的一個樓盤+一個社區醫院的簡單的建筑模式不同。醫療地產的運作本質應該是打造一個健康城,讓業主們都能夠健康無疾地生活,為他們的健康做增值服務,而不是作為一個噱頭僅為房子的增值而服務。
馮侖:地產與醫療的結合確實并不簡單,以往的做法可能更多地是房地產企業做主導,引進一些醫院的入駐或建立專科醫院等形式,相對比較傳統保守一些,我們最主要的是為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的不動產服務。其實倒過來,醫療進入到我們所有的不動產的業態當中,也增加了我們的附加值。
Q 3:地產與醫療,一個是商業化運作、追逐利益,一個是健康事業,兼顧社會公益屬性和人本健康責任,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平衡?之前所說的滲透式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合作模式?

萬通地產創始人馮侖(左)和德恒醫療創始人杜明倫(右)
馮侖:地產和醫療的合作需要形成價值觀上的契合,我們的最終目的首先是一致的,要以人們的健康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幸福指數的提高為合作的基礎,然后再去考慮合作模式的問題。不可排除的是有些模式的探索可能會增加我們房地產開發商的成本,或擠占掉一部分的利潤空間,但是從長遠上來講,一座健康城的建設屬于長遠性的投資,是具有戰略性投資意義的,而這對于房地產企業和個人或業主投資者而言同樣適用。
杜明倫:從根本上來講,醫療不完全是一個營利性機構,在國外醫療機構的專業服務,基本都有基金或保險公司在做資本層面的支持,目前國內的商業保險逐漸成熟,對于未來的一些模式的探討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原則上不會增加或盡量不增加業主的負擔。
其次,說到“滲透”的模式,其實我們也一直在探索,除了遠程在線醫療的入戶外,還根據人體需要的健康數據,從飲用水質、呼吸的空氣和防輻射等生活細節對房屋進行全方位的健康操作——比如引進航天水處理系統,保證小區內生活用水的健康;室內空氣采用遠程傳感自動過濾系統,讓業主能看到并感覺到呼吸的質量接近國際度假區的空氣質量;對于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輻射問題,德恒醫療將從小區建設時直接采納德國輻射耦合生物能量技術方案對小區樓宇進行防輻射處理等等;對于大家都離不開的WIFI,我們將使用航天大WIFI技術,直接覆蓋全部小區,安全級別達到行業專業級水準,避免各家各戶的無線網絡疊加覆蓋問題。這些細節的滲透將使業主在入住伊始就開始享受健康的醫療服務。
同時,我們還將在小區內建設自己的醫療服務中心,小區業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私人醫生和專業健康顧問的服務。我們還將連通北京和國際先進的醫療資源,為業主們打通醫療就診的綠色通道,定制個性化的高效醫療方案,而不僅僅是在生病時使用遠程醫療進行遠程會診。
我們會根據業主的家族史、現病史、治療史,透徹解讀各種生化指標,再詳析面對面診療,從中、西醫角度,審證求因,分析疾病發生、發展、惡化、康復、預后的邏輯關系,為業主們制定適合的醫療康復方案,包括:醫藥、食+睡+身+心+性+息六方面,在最好的環境里,管理執行跟蹤好每位業主的個性化健康方案。
如果說房地產企業是把一塊塊的磚建成了房子,而我們的“滲透”則是將房子變成了一個健康的家。我們現在所做的是要在地產里面植入一個健康的種子,不是左手醫療、右手地產的并列式排放,而是兩手交叉形成一個有力的拳頭,成為真正有實際價值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