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上饒廣播電視臺)
(作者單位:贛州廣播電視臺)
(作者單位:九江廣播電視臺)
(作者單位:南昌廣播電視臺)
□熊 曄
一、基于社交新媒體的沖擊。社交新媒體包括社交網站、博客、微博、微信、播客和論壇等。社交新媒體給所有人搭建了一個平等、公開、透明的平臺,政府、機構、企業、媒體、個人等都可以在此平臺上發布信息。受眾可以通過在微博上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人、機構、企業、媒體,第一時間獲取他們發布的信息。原來用戶需要通過觀看電視等傳統媒體才能夠獲取信息,如今所需要的時間和過程都縮短了。社交新媒體的出現對縣級電視臺的猛烈沖擊不言自明。
二、基于互聯網新媒體的沖擊。網絡的迅猛發展分流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年輕受眾。通過網絡傳播的視頻不僅在內容上更加靈活多變,在傳播形式上也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尋找相應的信息資料。受眾在傳播過程中成為了主導者,他們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形成反饋,這都是傳統電視媒體所不具備的,因而更加受到年輕受眾的喜愛。
三、基于融合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作為新媒體的又一傳播平臺,IPTV 自身的不斷成熟完善,也對傳統電視媒體形成沖擊。IPTV 可以讓用戶看到最近三天的電視節目,從而將用戶從傳統電視節目時刻表中解放出來,并擁有讓用戶實現對節目的暫停、后退、跳過廣告等操作功能。因為這一功能,電視受眾的收視習慣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收視。而這部分從電視機前流失的受眾,對IPTV的時移收視具有很強的粘性,一旦流失就很難爭取回來。
□鄭軼雄 張 陸
一、建立自己的傳播網站。傳統媒體單靠自身不利于生存發展,只有通過與新媒體合作和融合才能改變自身的處境。將采集的信息通過網站向受眾傳達,以最有效的方式推銷出去,這不只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平移,更是要創造一種全新的、系統的跨媒體營銷方式和經營方式,這樣才能使傳統媒體的生命得以延續、成長。所以,建立自己的傳播網站非常必要。
二、拓寬信息渠道,提升自身形象。傳統媒體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要拓寬自身的信息渠道,有效整合眾多報紙、廣播、電視資源,利用采編資源,將廣播電視信息源的整體規模優勢和傳統聲譽發揮出來,從而提升自身的媒介形象,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入視頻網站,跨地區發展。相對于文字和圖像,人們更喜歡視頻,由于視頻形象生動,所以傳統媒體應建立視頻網站,并且實現跨地區發展。多拍些生動形象的視頻,增強信息傳播能力,也可鼓勵受眾自拍視頻投稿,提高各地受眾參與的積極性。這樣既能增強自身的信息傳播能力,又能加強自身經營能力的發展,逐漸實現多媒體一體化,有利于傳統媒體的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上饒廣播電視臺)
□邵海鵬
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廣播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發展往往措手不及和力不從心,當他們開始使用微博和聽眾進行互動的時候,一些發達地區的廣播已經使用微信語音與聽眾進行實時的互動,而當他們打算進行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時候,經濟發達地區的廣播已經開始研制自己的APP 終端系統。如何改變這樣的被動局面?
一,立足頻率,主動融合新媒體,以公益活動、多終端擴大影響力。一個媒體能否在傳播媒介立足,關鍵看媒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舉辦具有積極向上、傳播友愛的公益活動,則是增強節目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最好的方式。
二,廣播節目立足本土,創新節目,形成自己獨特的精品節目體系。本土資源一直是地方廣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在新媒體背景下海量信息中贏得一席之地的法寶。地方廣播要利用獨特優勢,在一些突發新聞事件中,擔當權威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傳播權威消息,引領輿論導向。同時,地方廣播要積極適應新媒體特性,最大限度消除和受眾之間的壁壘,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從部分人辦廣播變成集合眾多受眾的智慧打造新廣播。地方廣播中的綜藝類節目要特色化、精品化,在形成品牌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穩中求變??梢栽跅l件成熟的前提下,聚合社會力量一起創作、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或者短小廣播劇,以具有鮮明本土元素的特色節目來增加受眾的關注度和黏性。
三,拓寬合作渠道,利益共享,共同打造并運作內容產業鏈。目前媒體之間的合作風生水起,地方廣播應積極融入新媒體,利用自身品牌和資源優勢參與新媒體產業,與其他地方頻率、傳統媒體建立戰略性合作關系,在節目創新、播出平臺、活動策劃、統一發布廣告等方面進行聯動。同時通過多家媒體聯合,形成一條從新聞選題、策劃采訪、后期制作、多終端播出的文化產業鏈,由此贏得可喜的廣告效益,生產開發相關衍生產品,實現從單一媒體、單一品牌競爭向全媒體、多品牌競爭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贛州廣播電視臺)
□余磊 焦磊
運用互聯網思維就是將互聯網思維中可以為我們所用的精髓部分運用到新型傳統媒體運作中,以此來強化廣電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第一是主動及時發聲。爭奪輿論主戰場從來都是比誰快,特別是熱點焦點事件。這里所說的比誰快并非不分青紅皂白只搶時效,而是在事情發生后第一時間播發報道,搶占“第一報道”的地位。這就要求廣電媒體有強烈的新聞敏銳性,在人力物力上有高效的分配和運作,在技術上有相應的保障措施。
第二是調查更深入、更客觀、更全面。新聞報道比的是快,更比的是真實客觀全面。經過記者充分調查研究的報道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報道,才是經得起人民群眾檢驗的報道。在素材的深入挖掘中,主流媒體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嚴格遵循新聞報道規律,動態的報道事件進展和變化,透過現象看本質,主動引導社會輿論。
第三是以受眾為中心。首先,在思想上不再將受眾定義單一化。互聯網思維下的受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信息,他們一方面接受來自媒體的信息,另一方面與媒體保持著平等開放的關系,因此要將其看作服務對象。其次,多編發與百姓利益息息相關的報道,多制作播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節目。議題設置上以受眾為導向,例如加大民生新聞的編排數量及報道力度,著重報道公眾關注的焦點事件,加強輿論監督,體現主流媒體公信力。多以短平快的方式播發即時新聞,滿足受眾對信息的獲取需求。最后,應深入基層,做有溫度的新聞報道和節目,讓主持人、記者接地氣,讓節目充滿生活氣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第四是與受眾體現平等關系。首先,要理性看待公眾情緒。新聞事件的報道必定會產生一定的輿論場,公眾情緒就是其中一種。通過深入的調查和系統的報道,疏散公眾不良情緒,引導積極正面的情緒,對負面情緒重引導而非壓制;其次,話語體系更貼近群眾,包括語言表達的內容、語氣、語態等等,做到不擺姿態不做作,可以適當運用大家喜歡的熱門詞語。
第五是在節目推介上,拓寬媒介渠道,及時接受反饋?;ヂ摼W思維下的媒體與受眾之間連接點越多,信息含量就越大。媒體只有在開放的狀態下,開辟更多發布信息的渠道,才能實現更多的連接,容納更多的信息和互動。在新形勢下,廣電媒體應該以開放的姿態,在微博、微信、APP 等廣受大眾喜愛的平臺上打造和推廣自身品牌。根據不同平臺設置不同的形式、內容和互動方式,用最豐富的表現形式來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實現與受眾更廣泛、更有效的連接與互動,提升輿論主導地位。
第六是用戶定制,滿足特定受眾的需求。首先可以開展受眾見面會,這種見面會不是傳統意義上提建議和意見的“相見會”,而是讓受眾真正參與到節目的設計和創作中來,為受眾量身定制他們喜愛的節目,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其次,針對不同人群就欄目設置、節目框架、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等做細致深入的調查研究,力求做到受眾準、節目精、參與廣。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從不同維度做實證研究,既根據市場找準頻率或頻道的自身定位,又根據受眾需求策劃節目。
(作者單位:九江廣播電視臺)
□鄧振華
全媒體化不僅是一種新聞報道形態,它還是媒體在業務運作時的整體模式和策略上的思想變革。它強調所有媒介形式間的有機融合,以及全媒體生態鏈的打造。
一、實現組織構架再造:成立全媒體新聞中心、多媒體編播控制中心,新聞運營建立中心、部門兩級扁平結構。如江蘇無錫市廣播電視臺推進全媒體融合運營,實行中心主任“輪值+分管”制度。2011年9月,北京電視臺成立專職運行新媒體業務的工作部門,將原來分散于不同部門的網絡媒體資源、手機視頻媒體資源等逐步整合到新媒體部門,在統一平臺上運行。
二、實現采編播流程再造:一體多元融合采編流程,建立“前期采集一體化、終端播出多樣化”的全媒體運行流程。如北京電視臺針對重大議題、重大主題、突發性事件等非常規性節目生產,打破以往只是傳統節目生產部門獨立為戰的生產流程,建立起由臺領導牽頭,職能管理部門、傳統節目生產部門、新媒體部門、技術支持部門共同參與的項目制,使節目生產中的規劃、采集、制作、編排、傳播等各個環節實現無縫鏈接、實時聯動。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全媒體記者聯動”的節目生產體系和新媒體發稿機制。而多媒體節目的生產離不開新聞資源的集散平臺。
三、新聞資源集散平臺再造:信息資源的融合與共享要求全媒體機構擁有強大的信息庫。信息數據庫要根據媒體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制定需求和分類管理。要研究和實現建立一個具有較高存儲與檢索效率、支持大型程序和增量式更新的程序信息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根據自身需求縝密策劃,開發一套高效的存儲檢索系統。信息庫的分類管理要為全媒體共享服務。信息數據庫的建設應該具有全媒體的特點,按照分類管理有文字、圖片、視頻、聲音、財務數據等各類細分信息數據,這些存儲信息能夠為全媒體框架下各種媒介共享和使用提供強大的支持。
(作者單位:南昌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