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峰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甘肅省古浪縣絲綢之路佛教遺址的調查研究
張晉峰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西漢武帝以來,佛教就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并發展起來,古浪縣處于絲路必經之地,其佛教發展受到絲路上歷史、政治、地理、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佛教寺院作為佛教信仰最直觀體現,在古浪境內分布范圍廣,數量多。在佛教遺址的實地調查基礎上,結合史料記載開展相關數據整理研究,再結合古浪縣的地理位置、絲綢之路的走向,古浪縣歷史時期的變遷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期揭開古浪縣現存佛教遺跡的分布特點及其規律。
古浪縣;佛教;遺址;絲綢之路
自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始,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條途徑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極大促進了中外交流,中西溝通,中西經濟因之繁榮,中西文化加速交流。毋庸置疑,絲路沿途地區也因此而發展起來,甘肅省古浪縣即為如此。絲綢之路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分兩條線路途徑古浪縣境。近兩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為古浪縣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厚重的文化積淀。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同樣不可避免的在古浪縣產生影響,因此古浪縣的佛教研究頗具代表意義。
古浪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處于河西走廊東段,烏鞘嶺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其境內南部為中、高山地,中部為低山溝壑丘陵區,是古浪縣重要的綠洲農業區,北部為荒漠區。這極大地影響著古浪縣境內的絲綢之路走向。我國西北的綠洲絲綢之路中的北路和中路就都穿過古浪縣境,并最終從古浪縣泗水鎮進入武威市。
西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設河西四郡,開通絲綢之路,而為了加強管理,在今古浪縣境內設置三縣,分別為:蒼松,在今縣治東北10里(今暖泉小橋鋪一堵城處);揟次,在蒼松東北60里(今土門);樸擐,在蒼松東150里(今大靖)①。而這三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不斷被置換稱呼,或者撤置縣治,然而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繁榮,最終均發展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業、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中心。
古浪縣下轄九個鎮、十個鄉,經過實地走訪及查閱清乾隆朝《古浪縣志》,民國《古浪縣志》,古浪政協《古浪名勝古跡》(內部資料)等相關史料,結合當地的絲路走向,歸納統計數據如下:

由上表可知,本次實地走訪及查閱資料,共整理得出34處佛教寺院殿堂遺存。其中,東西走向,即由今景泰縣進入古浪縣,途徑今裴家營鎮、大靖鎮、夾山嶺、土門鎮,從泗水鎮的圓墩進去武威西去②。這條路線共經過今古浪縣七個鄉鎮,但是有佛教遺存或者有史料記載的鄉鎮僅僅有三個,分別為裴家營鎮、大靖鎮、土門鎮,共有佛教遺存17處,其中有12處緊鄰絲綢之路,約占到了此路線發現遺存總量的70.59%。其中,大靖鎮、土門鎮分別有7處,分別占到了此路線遺存總量的41.18%。在該條線路上,有名的寺院有充滿民間傳說,并被當地民謠傳唱的土門清涼寺,以及發現寶貝佛(即為宗喀巴大師像,該寺還發掘出藏文經卷,推測始建于元代)的寶塔寺和現在還保存著元明清三代收集起來的《藏文大藏經》的大靖大佛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③青山寺等。
南北走向的絲路“經令居(今永登),越烏鞘嶺,入蒼松(今古浪)界,經安遠驛站、遞運所,越龍溝堡,到黑松驛站、遞運所,過十八里堡,到古浪驛站、遞運所,直過小橋堡、雙塔堡,入武威界”④,西去。該路線共經過黑松驛鎮、十八里堡鄉、古浪鎮、泗水鎮四個鄉鎮,沿途共發現佛教遺存12處,其中11處緊鄰絲路,約占到了此路線發現遺存總量的91.67%。其中,古浪鎮有9處,占到了此路線遺存總量的75%。在該條線路上,有名的寺院有古浪清涼寺,龍泉寺和十八里堡鄉新發現一批清代民國文書的香林寺,古浪水陸畫原出土地的泗水鎮地藏寺等。
總之,在兩條絲路沿線的寺院共28處,約占全縣發現遺存總量的82.35%,其中,古浪鎮、土門鎮、大靖鎮三鎮的寺院共23處,約占到總量的82.14%,可見,古浪縣的佛教遺存大部分存在于絲路沿線,而絲路沿線的寺院又大多集中在古浪鎮、土門鎮、大靖鎮三鎮。這與三鎮在歷史上多次置縣管理和絲綢之路對沿線的經濟發展的帶動有關。而在其他鄉鎮亦略有分布,則與具體歷史時期具體歷史事件相關。
古浪縣佛教寺院遺存分布特點受到其境內絲綢之路的路線的影響,而途徑古浪縣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歷史因素、政治因素又在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發生作用,從而使得古浪縣佛教寺院殿堂總體上集中修建在絲路沿線地區,又隨著人類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他地方也略有發展,但遠不及絲路兩側。以下將從地理環境、歷史環境與政治環境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地理環境。
古浪縣處于烏鞘嶺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地勢南高北低,縣境南部為中、高山地,中部為低山溝壑丘陵區,是古浪縣重要的綠洲農業區,北部為荒漠區。這極大地影響著絲綢之路的走向。同時絲路的開通,使得武威成為扼守絲路的重要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緊鄰涼州(武威)的古浪縣勢必受到其經濟文化的影響。緊鄰涼州(武威)的古浪縣近水樓臺先得月,受到了涼州(武威)佛教的影響,而佛教沿著絲路發展。絲路經濟繁榮,為佛教寺院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財力物力,使得古浪縣境內的佛教殿堂層出不窮。并且絕大多數沿著絲路路線建設起來。
強大的財力物力的支持使得歷代佛教寺院建設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比如土門鎮的清涼寺建筑范圍方圓十里⑤。隨著佛教在古浪的發展,境內寺院不斷建立,現在查閱史料及實地走訪,還能查到34處,可見古代古浪縣境內的佛教寺院殿堂就更多了。究其損毀的自然原因,為地震。民國16年(1927)年,古浪發生了八級地震,古浪縣城除了燃燈佛樓和楊家牌坊外,周圍50里內變為廢墟⑥。而且,在走訪中發現,古浪鎮的佛教寺院殿堂除燃燈佛樓外,都毀于此次地震,而且離古浪鎮較近的土門鎮也有一些寺院毀于此次地震,如三官樓,三教殿等。其他鄉鎮的暫無資料顯示,但是也不能排除也有一些寺院毀于此次地震。總之,古浪縣的佛教殿堂寺院總體上是集中修建在絲路沿線地區的,又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就形成了今日之分布格局。
(二)歷史環境。
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古浪縣佛教的歷史與涼州佛教不差
(三)政治環境
國家政治統治的需要。歷史上的統治階級都通過大肆宣揚宗教的影響來建立其統治,用宗教來麻醉欺騙被統治階級,這在河西走廊的佛教發展史上表現的更為突出,兩晉十六國時期,各個割據政權為了加強其統治,利用佛教,從而大力支持佛教。到西夏時期,則表現的更為明顯,統治者利用佛教使得被統治階級將希望寄托于來世,承受現世的苦難。而各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策無疑為古浪縣佛教的發展以及現在的歷史遺址的分布產生重要影響。
各個政權之間交往的需要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分分合合,統一與割據交相出現,各個國家或者割據政權之間為了求得自身生存以及其他的戰略目的而大力支持佛教的發展。如在西夏時期,西夏向宋朝請印佛經,而宋朝有時是不收西夏作為紙墨工本的馬匹的,反而全部贈送,表示對西夏的優待。西夏統治者則通過佛教來拉攏遼國,如西夏諒祚向遼進貢回鶻僧、金佛和《梵覺經》等。這些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也促進了各國佛教的發展,古浪佛教作為西夏佛教的組成部分,自然受到其影響。
古浪縣處于河西走廊東段,扼守絲綢之路,其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它成為佛教在傳入中國內地時的必經之地,又由于內地文化的發展進而反向西傳河西走廊乃至西域,東來西往的僧人為當地的佛教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血液。同時,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將藏傳佛教傳入當地,為古浪佛教的發展帶來了另一個維度。同時由于歷史時期國家政治的變化,統治階級的政策變化,使得古浪佛教遺址的分布呈沿絲路方向發展的狀況。
注釋:
①傅占禮.甘肅史話叢書·古浪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14。
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古浪縣委員會編:《古浪名勝古跡》[M],古浪:準印證號:甘肅省內部圖書準印證.甘新出063字總054號(2000)001號)古浪縣文化印刷廠,2000.49.
③吳生華.兩周佛光[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131頁。
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古浪縣委員會編:《古浪名勝古跡》[M],古浪:準印證號:甘肅省內部圖書準印證.甘新出063字總054號(2000)001號)古浪縣文化印刷廠,2000.50.
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古浪縣委員會編:《古浪名勝古跡》[M],古浪:準印證號:甘肅省內部圖書準印證.甘新出063字總054號(2000)001號)古浪縣文化印刷廠,2000.146.
⑥傅占禮.甘肅史話叢書·古浪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34.
⑦吳生華.涼州佛光[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131.
⑧吳生華.涼州佛光[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134.
⑨吳生華.涼州佛光[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147.
⑩杜斗城等.河西佛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73.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古浪縣委員會編:《古浪名勝古跡》[M],古浪:準印證號:甘肅省內部圖書準印證.甘新出063字總054號(2000)001號)古浪縣文化印刷廠,2000.
[2]傅占禮.甘肅史話叢書·古浪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3]吳生華.涼州佛光[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
[4]杜斗城等.河西佛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73.
F114.46
A
1671-864X(2015)11-0064-02
西北民族大學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實踐)創新項目(Yxm2014067)。
張晉峰(1989-),男,漢,山西柳林人,西北民族大學宗教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