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曉文
鳳鳴龍江 稻豐民安
——記黑龍江省農科院研究員張鳳鳴和他的水稻育種事業
本刊記者李曉文

地處我國東北邊陲的黑龍江省,每年很早就進入了銀裝素裹、白雪飄飛的寒冬。這里雖氣候惡劣、地廣人稀,卻也資源豐富、物產富饒。尤其是東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更是上天賞賜給龍江人民的一份厚重禮物。它廣闊遼遠,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主要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
糧食生產與供應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水稻種植用水越來越緊缺,全球糧食危機越來越加劇,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培育出更加優質更加高產的水稻品種,為大眾奉獻出更加充足的糧食,是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張鳳鳴就是這樣一位追逐夢想的科學家,他成功研制出了高品質的優良品種,為千百萬農家送去新稻與歡笑。
稻農最關心的是水稻的品種問題。張鳳鳴作為農業科學家,心里裝著農民,常常想著為農民的生活做點實實在在的貢獻。他帶領團隊歷時11年攻關選育出優質水稻品種“龍稻18”,2014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龍稻18'是普通粳稻,長粒、散穗,劍葉上舉,分蘗能力強,抗倒伏,米質優、耐冷性抗病性強,適合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下限插秧栽培。”張鳳鳴說。據介紹,該品種在2013年省良種化工程中優質中標,是黑龍江省首個國標1級米品種。“龍稻18”具有兩個特點,張鳳鳴介紹說,第一是該品種產量高。通過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782.3kg/hm2,比對照增產6.4%;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490.6kg/hm2,比對照增產10.2%。第二個特點是綜合抗性強。經省種子管理局指定鑒定單位2011~2013年連續抗病耐冷鑒定,葉瘟0~1級,穗頸瘟0級,低溫處理后空殼率僅1.81%~6.11%,且高抗倒伏。
父母本決定新一代品種的優劣。“龍稻18”是以“東農423”為母本、“龍稻3號”為父本,通過混合選擇、系譜選擇,輔以生態壓力選擇的方法選育而成。該品種各項指標達到國家《GB /T17891-1999優質稻谷》一級米標準,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品種結束了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粳稻生產第一大省卻沒有一個國家一級米品種的歷史。
11年間,張鳳鳴經歷了數不清的艱辛,雖然目前,這一品種剛投入生產,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實際上,自1989年主持成立水稻育種室以來,張鳳鳴一直積極爭取相關項目,圍繞新品種選育及種質資源創新展開研究,將品種和栽培技術配套,向下推廣,以期實現成果轉化。

2005年9月21日,由黑龍江省科技廳和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組織邀請國家超級稻驗收專家組對張鳳鳴與團隊選育的“龍稻5號”(哈99-774)進行田間產量驗收,2006年被國家認定為超級稻品種,2007年在黑龍江省延壽縣加信鎮太和村更是創造了實測畝產802.4公斤的寒地水稻高產紀錄。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十多年時間,張鳳鳴主持育成了水稻品種17個,其中包括農業部首批超級稻品種“龍稻5號”和黑龍江省首個國標1級米品種“龍稻18”。這一系列新品種不僅拓寬了黑龍江省的種質資源,緩解了稻米市場對優質米需求的緊張程度,而且對創造高額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農業生產損失、提高農業發展后勁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除了積極研究優質品種,張鳳鳴還積極參與公益性活動。為了向農民傳播農業技術,他多次在電視、廣播上舉辦知識講座,把先進的生產理念傳授給農民,爭取讓成果切實惠農。
張鳳鳴是一位質樸平實的科研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樸素的話語里總是顯得非常誠懇。就是回憶自己在科研方面走過的艱難道路時,他也總是非常平淡,好像那些困難從來就沒發生過。即使有相當一段時間他的生活已經受到很大影響,他也認為這些困難微不足道,還不如自己研究了30多年的水稻上的米粒大。
相比一些經歷太過坎坷的科學家,張鳳鳴的人生沒有什么太過驚人的大起大落。出生于1957年的他自1982年從東北農學院(現東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先是被分配到黑龍江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當老師,一年后又被調到省農業科學院從事農業科研工作。在科研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一直到現在還在為農業事業努力著。
回顧在農科院走過的30多年的道路,張鳳鳴總有些許感慨。初進農科院時,正趕上經費緊張、資金拮據的艱難歲月。一個農業科學院,下轄30多個研究所,下面還有研究室,幾千號職工要靠財政養活。年輕的張鳳鳴從作物育種所調到耕作栽培所,沒課題沒經費。所里實行差額撥款,有限的錢款先照顧退休老職工,在職的反倒領不到工資。單位喊出口號“有錢開支,無錢下崗。”組織要個人自己想辦法解決生活問題。
壓力是弱者的絆腳石,卻是強者的墊腳石。艱難的生活非但沒有壓垮張鳳鳴,卻逼他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由于是省級研究機構,國家項目很難拿到,省里也不支持。為了先解決好急迫的生活問題,他開始帶頭賣水稻種子,用創收補足事業費的不足。他的水稻科研事業就是在這樣慘淡的境況里起步的。
水稻,對他這位畢業實習是玉米研究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剛開始,他搞水稻旱種栽培、水稻拋秧技術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都不是很理想。拿水稻拋秧技術來說,雖然它有利于節省勞動力,但也造成了苗種分布不均勻、產量受影響的弊病。為了搞好水稻研究工作,張鳳鳴仔細研究了一下本省農業狀況,決定涉足農民關心的育種領域。
他下足力氣,親自在試驗田里耕種、查驗。為了搞好育種工作,他常常是奔波在風里雨里,像一位農民一般耕作在田間。育種是一項系統工程,中間經過幾十道程序,從培養到成功至少得十多年時間。一顆普通的種子,凝結了張鳳鳴辛勤的汗水。春去秋來,寒暑交替,他在黑土地上完成了最值得期待的論文。
張鳳鳴的心中一直裝著一個夢想,要讓自己的科研團隊成為黑龍江省里最領先的團隊,成為黑土地上的精英團隊。同上世紀80年代相比,如今他的科研條件相當不錯。作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他擁有設施完備的試驗場圃和先進的配套農機具,眾多高學歷的助手。滿懷自信的他,站在充滿希望的新起點上,將繼續在黑土地上書寫讓農民驚喜、令天地動容的新論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