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摘要:介紹了奶牛乳房炎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和預防措施,以期為養殖戶提供具體的指導依據。
關鍵詞:奶牛;乳房炎;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8-0033-01
奶牛乳房炎是乳腺組織受到病原微生物及化學、物理因素刺激而引發的一種炎性疾病,常見的病菌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化膿桿菌等。按臨床表現可分為臨床型乳房炎和隱性乳房炎。
1 發病原因
1.1 環境因素
氣溫過高(36 ℃以上)或過低(-5 ℃以下),奶牛會出現食欲減退,機體抗病能力減弱,容易導致發生隱性乳房炎;牛舍、牛床及運動場泥濘不堪,牛體及乳房周圍污垢太多,濕度大,衛生條件差,病原微生物及各類細菌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生長繁殖很快,奶牛乳房易受感染,從而導致隱性乳房炎的發生。
1.2 自身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加,奶牛體質減弱,免疫功能下降,導致隱性乳房炎的陽性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同一泌乳期,不同胎次間隱性乳房炎陽性率存在明顯差異,隱性乳房炎的陽性率隨胎次的增加而增高。
1.3 繼發性因素
能夠不同程度繼發奶牛隱性乳房炎的疾病很多,如結核病、布氏桿菌病、乳頭外傷、流感、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產后敗血癥等,對此類疾病應嚴加預防和治療。
1.4 管理因素
擠奶條件不符合泌乳生理要求,如真空負壓過高、過低,不適當的擦洗乳房和搭機擠奶等都可誘發奶牛乳房炎;產犢期護理不當以及乳房的外傷和凍傷,如果不及時處理,也會引起奶牛乳房炎。
2 癥狀
臨床型乳房炎:為乳房間質、實質或間質實質組織的炎癥。其特征是乳汁變性、乳房組織不同程度地呈現腫脹、溫熱和疼痛。根據病程長短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可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乳房炎。最急性:發病突然,發展迅速,多發生于1個乳區,患乳區乳房明顯腫大,堅硬如石,皮膚發紫,皸裂,疼痛明顯,健乳區奶產量劇減,患乳區僅能擠出1~2把黃水或淡的血水。全身癥狀顯著,食欲廢絕,體溫升高至41.5~42.0 ℃,呈稽留熱型,心跳增數達110~130次/min,呼吸加快,精神沉郁,糞便黑干,肌肉無力,不愿走動,喜臥,迅速消瘦。
隱性乳房炎:又稱亞臨床型乳房炎。為無臨床癥狀表現的一種乳房炎。其特征是乳房和乳汁無肉眼可見異常,然而乳汁在理化性質、細菌學上已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乳汁pH 7.0以上,偏堿性;乳內有乳塊、絮狀物、纖維;氯化鈉含量在0.14%以上,體細胞數在50萬個/mL以上,細菌數和電導值增高。
慢性病例:由于乳腺組織呈漸進性炎癥過程,泌乳腺泡較大范圍遭受破壞,乳腺組織發生纖維化,常引起乳房萎縮和乳房硬結。
3 預防措施
奶牛乳房炎的發生原因很多,必須采取綜合措施預防,長期堅持。搞好環境和牛體衛生,堅持擠奶前后兩次藥浴制度及時治療臨床型乳房炎。干奶期預防主要是向乳房內注射長效抗菌藥物,殺滅已侵入的病原體。
4 治療
對乳房炎的治療應越早越好,過晚治療效果不大。治療方法和藥物要選擇得當。治療原則為消滅病原微生物抑制和控制炎癥過程,改善奶牛全身狀況,防止敗血癥。
(1)乳房內注入。藥物有抗生素、磺胺、l%硼酸、氨苯磺胺、高錳酸鉀等。為了保證藥效,在進行乳房注入時應注意:①乳導管、乳頭、術者手均要嚴格消毒。②乳房內的乳、殘留物應擠凈。如有膿汁而不易擠出時,可先用2%~3%蘇打水使其“水化”再擠。③抗生素的使用,宜選用經藥敏試驗后的有效藥物,在不能作藥敏試驗的牛場,要隨時注意藥物療效與耐藥性,效果不好者應適當更換。
(2)肌肉或靜脈注射抗生素。主要用于全身癥狀明顯的病牛。臨床上常用的是青霉素350萬IU,鏈霉素4 g,一次肌肉注射,每日兩次。四環素按每日每千克體重5~10 mg,分兩次靜脈注射,嚴重者可加2~3倍量,效果更好。
(3)乳房基底封閉。前葉發炎時,在乳房前腹壁與乳房基部之間,將針頭向對側膝關節方向刺入8~10 mL,注入藥液;后葉發炎時,術者位于牛的后方,在左右乳房中線離開2 cm乳房基部后緣,針頭對向同側腕關節方向刺人,注入普魯卡因溶液150~200 mL,也可靜注。
(4)全身治療法。 25%~40%葡萄糖液500 mL,葡萄糖生理鹽水1 000~1 500 mL,VB、 VC靜脈注射。
(5)中藥療法:當歸50 g、蒲公英50 g、紫花地丁50 g、連苕50 g、魚醒草50 g、荊芥50 g、川芎50 g、薄荷 50 g、大鹽50 g、紅花50 g、蒼術50 g、通草50 g、甘草50 g、穿山甲50 g、大茴香50 g。加水,每次加食醋1 kg,煎湯至800 mL,局部溫敷,1劑煎6次,每次溫敷30~4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