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納
小時候放學路過的糖人攤兒,現在只能在各大景點尋見其蹤影;曾經打鐵鋪子“叮叮哐哐”的聲響,已經成為記憶中讓人懷念的“噪音”……隨著中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手藝在消失,而一部分人,還保有對傳統手藝的敬畏之心,正是這抹敬畏心,醞釀成匠心,成就了一批新匠人。
中西合璧
覓著一股淡淡的木頭清香,記者走進成都奎星樓街創意工廠的一間工作室,目之所及除了各種木制品,最吸引人的就是掛滿一整墻的工具。伏在工作臺上忙著打磨的清瘦男子,正是這間工作室的創始人,剛剛被評為“成都十大匠人”的“治愈系”木工藝人賈磊。
賈磊笑稱,被稱為傳統木藝人,他有點心虛。他不知道,他技藝里中西合璧的方式,能不能擔得起“傳統”二字。然而,在他的木藝世界里,左手東方,右手西方,無論哪種技法,木頭和匠人的精神融合才是本真。
在制作木制品的過程中,賈磊說,木頭告訴了他什么是平衡,什么是尊重。所謂平衡,是理想與現實、是計劃與變化的中間點。賈磊解釋,許多剛剛接觸木藝的人,都有一個困惑,就是在制作之前,想象中制作的東西和實際成品之間有差別。“初學者需要學會把握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這個平衡點。”而他在切割木塊的時候,常常會因為木紋的變化,而改變最初的計劃,這也意味著,他要在計劃和變化中找尋一個新的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持木頭原本的美,又呈現他本人的想法。
尊重是木頭教會他的又一件事。在一刀刀的切割,和一次次練習中,賈磊說他懂得了對人的一種尊重。因為技法的練成并非朝夕,其中艱辛常人不能體會,所以他對這些技藝充滿尊重,也對擁有技藝的人充滿了敬意。
木頭需要懂它的人,賈磊從木中體會了美,側耳傾聽,你又能從手作中聽到木頭怎樣的述說?
返璞歸真
所有的手作,都是觸感的體驗。手與木、手與泥……在手作過程中,手與不同材質接觸的體驗,是現代化機械設備無論怎樣發展,都無法代替的一種感知。所以,除了賈磊這樣的木工藝人,成都還有一大批手工藝人,或是對手工藝感興趣的人,他們試圖用手作來突破工業化。
9月12日,在成都“十大匠人”頒獎典禮上,我們在驚嘆于匠人們精美作品的同時,更感動于他們對手工的堅持。
50多歲的沈曉在7歲時,就繼承家傳“被單戲”獨特技藝。經過他的演藝,“被單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被單戲”,還融合了皮影、木偶、手影等多重傳統,這帶有穿越光陰的手,如同一股跨越民間與歷史的微風,讓人難以忘懷。
張琳莉,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后,去韓國深造,之后來到成都開個人工作室,她想開辟出一條不依附于陶瓷產業鏈結構的獨立做陶之路。她希望用一種平和的狀態創作出返璞歸真的作品。
肆意生長
近年,人們對于簡單生活的理念越來越推崇,讓手工藝得以發展。就成都來說,這是一個有著獨特文化氣息的城市,容納各種文化肆意生長。正因為這樣的文化氛圍,為許多手工藝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而成都豐富的資源也為手工藝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再加上,成都市持續推進手工藝保護工作,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創意周等,讓人們對匠人和他們的作品有了更多接觸,接觸多了,人們對于匠人和技藝有了認同感,這樣的認同感讓匠人們不再孤單。
中國傳統的技法是時間、手藝的積淀,當不同材質相遇,不同技法在碰撞中發酵、成熟,產生新技法,又創造出新的藝術形態,這是現代匠人所探尋的。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新的藝術形態比比皆是,在新匠人的堅持下,中國傳統的技法未來將會帶給我們多少可能性?我們拭目以待。(責編:李妍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