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節++王象軍++裘珍飛++曾炳山++劉英++李湘陽



摘 要 以尾細桉9個無性系葉片為外植體進行葉片離體培養和植株再生研究。結果表明,TDZ對尾細桉的再生誘導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9個尾細桉無性系都獲得了植株誘導再生,再生過程中不同的無性系呈現出不同的TDZ響應濃度,TDZ濃度在0.005~0.010 mg/L時獲得較高的再生效率。不同無性系之間的再生率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其中無性系YL2獲得了最高達69.2%的植株再生效率,且每個外植體平均芽數超過10個。TDZ濃度對YL2的再生起到顯著性影響,0.050 mg/L時再生效率最高,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遺傳轉化研究。
關鍵詞 尾細桉 ;葉片 ;植株再生 ;TDZ
分類號 S792
Effect of TDZ in Vitro Culture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Leaves
of Eucalyptus urophylla×E. tereticornis Clones
FAN Chunjie WANG Xiangjun QIU Zhenfei
ZENG Bingshan LIU Ying LI Xiangy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leaves were applied as explants to establish a regeneration protocol for nine Eucalyptus urophylla×E. tereticornis clo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nine clones tested were amenable to improve production using modified MS media containing TDZ. Differences in TDZ concentrations requirements for organogenesis were observed between different clones and shoots were induced at a high frequency with 0.005~0.010 mg/L TDZ. For E. urophylla×E. tereticornis clones YL2, shoot regeneration frequency was significantly effected by TDZ concentration. Up to 69.23% regenerating leaves provided with over 10 buds were obtained on modified MS medium containing 0.050 mg/L TDZ. The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system developed here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genetic improvement in E. urophylla ×E. tereticornis clone YL2.
Keywords Eucalyptus urophylla×E. tereticornis ; leaves ; shoot regeneration ; TDZ
桉樹起源于澳大利亞及附近島嶼,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樹屬(Eucalyptus)的總稱,是一種集觀賞、用材、紙漿原料、藥用于一體的優良樹種。由于桉樹具有速生豐產、適應性廣等特點,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廣泛的栽培,是華南地區第一大造林樹種[1]。近年來,由于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桉樹抗蟲、抗旱、抗寒優良特征的新品種是植物育種的重要途徑之一[2]。然而,轉基因體系依賴于高效穩定的再生體系,具有高效穩定再生率的再生體系成為發展桉樹轉基因技術的一大難題。
桉樹再生體系建立已經有多個報道,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以來源雨桉樹種子苗的下胚軸、子葉等有性材料作為外植體材料進行植株再生研究,赤桉(E. camaldulensis)、巨桉(E. grandis)、藍桉(E.globulus)、尾葉桉(E. urophylla)等多個桉樹的再生體系已經建立[3-5]。由于目前桉樹種植和栽培已經無性系化,這些以有性材料為基礎建立的再生體系難以進行真正的轉基因育種。近年來,研究者逐漸開展了以桉樹無性系的組培苗離體葉片或莖段為外植體進行再生體系建立研究,獲得了巨桉EG5、尾赤桉(E. urophylla×E. camaldulensis)DH201-2、尾巨桉(E. urophylla×E. grandis)DH3229等無性系的再生體系[6-9],為桉樹進一步的轉基因育種奠定基礎。盡管如此,以尾細桉葉片或莖段為外植體的再生體系尚未建立。
尾細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tereticornis)是尾葉桉與細葉桉的雜交種,綜合了父本和母本的優良速生、制漿得率高、抗風能力強等優點。廣泛種植于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省區,經國營雷州林業局多年生長測定已成為臺風多發地區造林首選樹種[10]。目前尾細桉的組織培養體系和扦插體系已完全建立[11-12],但尾細桉的葉片離體再生研究尚未開展。噻二唑苯基脲(thidiazuron, TDZ)作為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很強的細胞分裂素活性,在包括桉樹等多個植物再生研究中發現其具有較強的誘導再生能力[13-15]。本研究選擇TDZ對多個無性系進行葉片再生誘導研究,以期建立起尾細桉的再生體系,為尾細桉的轉基因研究奠定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9個尾細桉無性系母本來源于印度尼西亞的MT Egon,父本來源于澳大利亞的40K N Gladstone,QLD,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進行雜交獲得。試驗所用材料全部采用在生根培養基上生根培養25~30 d的無菌生根苗,選取完全展開的葉片作為外植體進行再生研究。
1.2 方法
1.2.1 再生誘導培養基和培養條件
再生誘導培養基以改良的MS培養基加入0.20 mg/L的6-BA為基本培養基;在所有的培養基中分別加入7.0 g/L的瓊脂和30.0 g/L的蔗糖。光照時間為16 h/8 h, 光照強度為1 500~2 000 lx, 培養溫度為(25±2)℃左右。
1.2.2 實驗設計
在再生誘導基本培養基上分別添加0.000、0.005、0.010、0.050、0.100、0.200 mg/L的TDZ(Thidiazuran),每個處理有40~60個葉片外植體,重復3次。
誘導的不定芽轉移到不定芽伸長培養基中進行芽伸長培養,15~20 d轉接1次。選擇2~3 cm的不定芽轉接到生根培養基中進行生根誘導培養。
1.2 數據統計與分析
外植體在培養基上培養45 d后,調查愈傷組織誘導率、芽再生率、平均再生率、平均再生芽數、芽狀態、愈傷組織大小和愈傷顏色等指標。其中愈傷組織的大小分為4種:愈傷組織的直徑不超過葉片切面直徑2倍的為1;2~4倍時為2;4~10倍以上的為3;超過10倍以上的為4。 愈傷組織誘導率(%)=產生愈傷組織的外植體數/總外植體數×100%;芽再生率(%)=產生芽的外植體數/總外植體數×100%;平均再生率為一個無性系所有處理下的再生率;平均再生芽數=外植體不定芽總數/產生不定芽外植體個數。數據分析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顯著性分析采用LSD法,α≤0.05為顯著性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無性系葉片再生差異
通過對尾細桉9個無性系進行葉片再生誘導,對所有處理的平均芽再生率和愈傷組織再生率等進行統計。結果表明:不同的無性系之間的芽再生率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其中YL2、YL16在不同濃度的TDZ誘導下均能夠再生出芽,其平均再生率超過10.0%,其中無性系YL2的平均再生率達到33.2%(如圖1),其他大多數無性系植株再生誘導率均低于10.0%,其中無性系YL5在所有的處理中沒有得到或極少得到再生植株。通過對不同無性系的愈傷組織調查發現,在所有的無性系中都獲得了較高的愈傷組織誘導率,除偶爾個別葉片出現死亡沒有愈傷組織出現外,幾乎所有的葉片都能夠誘導出愈傷組織,但不同無性系愈傷組織形態和顏色均出現較大差異,如YL2、YL13、YL16誘導的愈傷組織較致密且呈現出黃綠色,個別出現紅黃色。而YL5、YL7誘導的愈傷組織松散,在早期是灰白色,且容易發生褐變。這些說明再生率與愈傷組織形態和愈傷組織顏色有一定的關系。
2.2 不同TDZ濃度對葉片再生影響
通過對不同TDZ濃度對尾細桉無性系再生誘導發現,除了YL5,不同濃度的TDZ的添加都能促進尾細桉的葉片再生。在不同的無性系之間,TDZ對芽再生率呈現出顯著性差異。TDZ濃度為0.005 mg/L時,YL10、YL18獲得5.0%的再生率;添加0.010 mg/L TDZ時,YL8、YL16分別得到5.0%和20.0%的再生率;而YL2在0.050 mg/L時得到最高69.23%的芽再生率;對于無性系YL7、YL13、YL15,TDZ濃度在0.100 mg/L時,獲得較高的芽再生率,見表1。除此之外,TDZ濃度在0.200 mg/L時,所有的尾細桉無性系芽再生率較低甚至無法再生,且愈傷組織狀態松散,顏色呈灰白色,部分愈傷組織還出現玻璃化和褐變。這些結果說明對于尾細桉再生誘導中TDZ濃度不宜超過0.200 mg/L。盡管在所有的尾細桉無性系中都得到不同比例的植株再生誘導,但幾乎大多數尾細桉的再生效率低于30.0%。
在9個尾細桉無性系中,YL2無性系獲得了最高的芽再生率,因此對YL2不同TDZ濃度下芽再生率、再生芽數、愈傷組織再生率、愈傷組織顏色、愈傷組織大小在進行進一步分析。不同TDZ濃度對芽再生率有顯著影響,隨著TDZ濃度的增加,芽再生率升高,在0.050 mg/L時達到最高誘導效率69.23%,同時發現在0.010和0.050 mg/L時愈傷組織的顏色呈現出黃綠色、愈傷致密,愈傷組織大小合適,且再生芽數較多,超過10個,且表現為多個再生位點。隨著TDZ濃度的進一步增加,在0.100和0.200 mg/L時,愈傷組織開始出現褐化,且有玻璃化現象出現,同時芽再生率和再生芽數也明顯減少。這些結果說明YL2葉片誘導再生時合適的TDZ濃度是0.010~0.050 mg/L,見表2。
2.3 YL2再生植株的伸長和生根誘導
將帶有多個芽點的愈傷組織轉移到再生植株伸長培養基上,芽苗生長狀態良好,20 d后大量的芽苗抽高。切取2~3 cm的芽轉移到生根培養基中,14 d后獲得了85%以上的生根率,且生根苗生長狀態良好。
3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選取多個無性系以TDZ為主要激素進行再生研究,在所有的無性系中,只有YL2在0.050 mg/L的TDZ中獲得了69.23%的再生率,而其他8個無性系再生率都在30.0%以下,證實了尾細桉的再生誘導存在著低再生率的問題。同時這些無性系的低再生率無法滿足接下來的尾細桉轉基因研究,需要進一步調整培養基或者外植體的生長狀態如生根時間等。同時也間接說明基因型對植株再生的影響,這在楊樹等木本植物中都得到了證實[16-17]。
TDZ作為一種有效的植株誘導再生植物生長調節劑,廣泛應用于桉樹不同種以及其他物種的葉片外植體誘導植株再生[9-11]。在已建立的桉樹無性系再生體系中,大多都是以TDZ等為主要誘導激素對葉片或莖段進行植株再生誘導建立離體培養再生體系[4-5]。筆者在研究中曾使用KT和6BA作為主要的再生誘導激素進行再生植株誘導,除了偶爾有個別芽再生外,大多數處理不能誘導出再生植株,以TDZ作為再生激素誘導時獲得了較多的再生植株,證實了TDZ在桉樹葉片誘導芽再生體系建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如此,在尾細桉不同的無性系中的試驗表明,只有YL2無性系獲得了較高的再生率,說明TDZ并不是對所有的無性系起作用。在以巨桉和尾葉桉的雜種桉樹中發現,分別以噻唑基脲類新型分裂素(N-phenyl-N'-[6-(2-chlorobenzothiazol)-yl]urea,PBU)和吡效?。?-(2-chloro-4-pyridyl)-3-phenylurea,CPPU)為主要的再生誘導生長調節劑獲得了91.3%和83.42%的再生誘導率[9,18]。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采用PBU或CPPU單獨或與TDZ結合進行葉片再生誘導試驗,研究其對尾細桉再生的影響。同時提示研究者在難以再生或低再生率的桉樹品種或無性系時,應考慮PBU或CPPU等其他生長調節劑,可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致 謝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甘四明研究員為本實驗提供了實驗材料和并且對實驗方案提出寶貴的意見,在此特別感謝。
參考文獻
[1] 謝耀堅.中國桉樹育種研究進展及宏觀策略[J]. 世界林業研究,2011,24(4):50-54.
[2] 施季森.迎接 21 世紀現代林木生物技術育種的挑戰[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1):1-6.
[3] 范春節,曾炳山,裘珍飛,等.桉樹轉基因研究進展[J]. 浙江林業科技,2008,28(2):65-72.
[4] Matsunaga E, Nanto K, Oishi M, et al.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Eucalyptus globulus using explants with shoot apex with introduction of bacterial choline oxidase gene to enhance salt tolerance[J]. Plant Cell Reports, 2012, 31(1):225-235.
[5] Ahad A, Maqbool A, Malik K A. Optimiza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in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J].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 2014, 46(2):735-740.
[6] 鄧 藝,曾炳山,劉 英,等. 巨桉無性系 EG5 葉片高效再生體系的建立[J]. 林業科學研究,2012,25(3):394-399.
[7] 裘珍飛,曾炳山,李湘陽,等. 4 個桉樹無性系愈傷誘導和分化[J]. 林業科學研究,2012,25(4):531-534.
[8] 范春節,曾炳山,裘珍飛,等. 尾赤桉葉片及莖段的離體培養與植株再生[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09,29(1):74-78.
[9] 孫長斌,郭 棣,張蘭英. 尾巨桉愈傷組織誘導與再生體系的建立[J].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3,31(6):592-596.
[10] 彭仕堯,徐建民,李光友,等. 尾細桉無性系在雷州半島的生長與遺傳分析[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4):23-27.
[11] 甘四明,李 梅,李發根,等.尾葉桉×細葉桉雜種無性系扦插生根和生長性狀的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2006,19(2):135-140.
[12] 劉奕清,王大平. 尾細桉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27(2):237-239.
[13] Roy A, Sajeev S, Pattanayak A, et al.TDZ induced micropropagation in Cymbidium giganteum Wall. Ex Lindl. and assessm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regenerated plants[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2, 68(3): 435-445.
[14] Bettencourt G, Oliveira C, Buss S, et al. In vitro organogenesis of 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in three culture media[C].Guarujá:Congresso Brasileiro de Biotechnologia,2013.
[15] Degenhardt-Goldbach J, Quoirin M, Buss S, et al. In vitro shoot organogenesis from Eucalyptus sp. leaf explants[J].Bio Med Central Ltd, 2011, (5): 134.
[16] 崔旭東,蘇曉華,張冰玉,等. 歐美楊渤豐1號高效組培再生體系建立[J]. 林業科學研究,2012,25(2):157-162.
[17] 沈周高,項 艷,蔡 誠,等. 3個楊樹品種葉片再生體系的建立[J]. 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90-96.
[18] Ouyang L, Huang Z, Zhao L, et al. Efficient regeneration of 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 from stem segment. Brazilian Archives of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12, 55(3): 32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