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潔
摘 要:中國周邊外交是中國外交的基石,在中國外交總體布局中居首要位置。新形勢下,面對諸多不和諧聲音,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主動謀劃、積極進取。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指導下,我國周邊外交呈現新亮點。“親誠惠容”的新理念、互聯互通建設的新手筆、維護主權權益的新舉措,為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
關鍵詞:“親誠惠容”;互聯互通;維權意識與底線思維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023-02
新世紀以來,我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不斷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周邊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近年來,我國周邊不穩定因素增多。面對亞太國際環境的急劇變化和中國周邊外交政策調整的壓力,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和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標志著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換檔升級,呈現新亮點。
首先,經略周邊現新局。
第一,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部署新外交。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共中央舉辦,習近平、李克強等七大常委悉數出席,其規格之高前所未有,顯示出黨中央在周邊外交方面的頂層設計和高度重視。這種重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發展日益需要周邊安全環境的配合。只有在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中,中國才能抓住有限而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讓“命運共同體意識落地生根”。二是中國的發展壯大勢必會影響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看法。因對中國政策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誤解和擔憂,因在不恰當的宣傳和慫恿下而產生的偏見和敵意,都需要中國更積極親善、更加奮發有為地推動外交活動去主動拆除“威脅引線”,更好地利用發展優勢和潛力,為中國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和輿論環境。
此次會議聚焦周邊外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專門就周邊問題召開的首次座談會。會議強調一方面,要繼續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另一方面,要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要堅持睦鄰友好,增強親和力,“親望親好,鄰望鄰好”;要堅持誠心誠意,增強互信度,“誠心者,天下之結也”;要倡導互惠互利,促進共同發展,“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倡導和諧包容,構建亞太夢,“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為我國周邊外交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構建穩定的周邊環境奠定堅實的理論基調。
第二,首腦周邊外交力度空前。“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就任后首訪都選擇了周邊國家,中國同周邊21個國家開展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交往,基本實現了高層交往全覆蓋”[1],可謂是力度空前。2013年3月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出訪俄羅斯,2014年2月6日至8日出席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體現了中俄互為最重要的戰略協作伙伴。著眼于維護周邊穩定、促進國內發展,2013年9月,習近平出訪中亞五國,并出席了G20峰會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進一步弘揚上海精神和絲路精神。2013年10月,習近平訪問印尼和馬來西亞,并出席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4年7月3日至4日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專程對單個國家進行的訪問,進一步推動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邁上新臺階。2014年9月11日至19日,習近平同中亞四國簽署多項協議,積極落實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周邊外交理念。縱觀習近平的出訪記錄和出訪成果,周邊地區居首要地位。
2013年5月19日,李克強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之后的第一次出國訪問就是出訪印度,這也是中國政府首腦訪問南亞地區時第一次將印度作為首訪國家。2013年10月9日至15日,李克強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并對文萊、泰國、越南進行正式訪問,通過高層領導人個人和工作層面的互動,進一步擴大中國與往訪國的政治互信和經貿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成為引領地區和平、合作、和諧的表率。
中國的周邊外交更加主動。我國同周邊各國加深了感情,推動了合作,開創了周邊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的新局面。“中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造訪周邊,凸顯出中國經略周邊發展環境、與鄰國塑造互惠共贏格局的戰略思維。”[2]
其次,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新手筆。
第一,共同建設“一帶一路”。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邀請周邊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新的形式把中國同歐亞國家的互利合作不斷推向新的歷史高度。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國內方面看,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開放總體呈現不平衡格局。從國際方面看,亞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是新老挑戰的壓力也是如影隨形,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的亞歐國家,亟待增強經濟的內部動力和抵御經濟風險的抗壓力。“一帶一路”,是一條承載歷史開拓未來的全新合作共贏之路,是凝聚亞洲國家共識和力量,實現整體振興的戰略對接,不僅有助于我國形成全新的對外開放格局,使中國從共同發展中大獲裨益,而且有助于增強沿線各國的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第二,勾勒亞太互聯互通建設藍圖。中國在重點推進同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建設的同時,借助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將互聯互通建設拓展到南亞、中亞以及東北亞等地,倡議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中韓自由貿易區等。2013年9月,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提出“構建覆蓋太平洋兩岸的亞太互聯互通格局”。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上批準通過的《互聯互通藍圖》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互聯互通,應該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應該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深化亞太合作、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基礎。泛亞鐵路的貫通、對越供電通道的開通、歐亞數字絲綢之路的規劃,這有助于強化中國和周邊國家的相互依存度,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制度規章的互聯互通是建設亞太命運共同體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保障。自由貿易區的掛牌、交通運輸協議的簽署、互換貨幣協議的簽訂,這有助于深化中國和周邊國家的自由便利化,進一步提升亞太經濟一體化的質量和效益。人員交流的互聯互通是凝聚亞洲共識、增強共同責任感的重要環節。“歡樂春節”“漢語橋”等文化交流品牌,博鰲論壇等交流平臺,孔子學院、互派學者和留學生,這有助于內化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地緣身份認同,促進多元文化、價值觀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的周邊外交更加務實。從東盟十國到周邊國家再到亞太地區,從基礎設施到規章制度、人員交流再到命運共同體意識,從陸地到天空和海洋再到網絡信息,中國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建設的范圍不斷擴大、領域不斷增多、內容不斷豐富,正在成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
再次,維護主權權益新舉措。
一方面,堅守“維權意識”,即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主動出擊”。“在涉及領土和主權的問題上,中國的立場堅定而明確:不是我們的,一分不要;該是我們的,寸土必保。”近年來,中國在維護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上體現了堅定的“維權意識”。2010年中菲黃巖島對峙、中日釣魚島糾紛后,中國的海監和漁政對黃巖島和釣魚島海域實施常態化巡航,加大了海上維權執法力量,顯示了中國維護釣魚島主權的行為堅決有力。2012年10月,中國東海艦隊、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在舟山以東的海空兩域進行“東海協作-2012”軍地聯合海上維權演習,充分展示了中國在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能力以及建設海洋強國的決心。2013年11月,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增加預警監視空間,贏得東海戰略方向的主動。2014年5月,“981”鉆井平臺的鉆探活動遭到越南船只干擾,中國派遣公務船到現場保障作業安全,有效維護了海上秩序和航行安全,宣示了中國維護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的決心。
另一方面,活躍“底線思維”,即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有“悲觀意識”,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時應對最壞局面,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后發制人”。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面對諸如朝核問題,以及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等領土斗爭問題,運用了“底線思維”。在應對朝鮮核問題時,中國已給相關國家亮出“紅線”——決不允許生戰生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在這一地區的挑釁言行,不允許在中國的家門口生事”。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借助亞信峰會這個平臺,積極倡導“亞洲安全觀,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3]。亞洲安全觀擴大了中國安全理念的國際影響,為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安全穩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維權意識和底線思維相兼顧,剛柔并濟,既展示了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又能對可能惡化的周邊熱點問題進行有效管控,從而在周邊外交方面更加主動,更加奮發有為。
近年來,中國周邊的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加之大量周邊力量的介入如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周邊形勢。但是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風生水起。亞太夢的提出、亞洲安全觀的倡導,為當代國際關系劃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東北亞國家的務實合作、對中亞國家的全覆蓋訪問、同東南亞國家關系的深度推進、與南亞國家友好合作的加強,一次次外事活動昭示了“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強大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毅.中國外交今年“不平凡”[N].新京報,2013-12-17.
[2]新華社.經略周邊環境,塑造互惠格局——李克強總理出訪前瞻[EB/OL].(2013-10-04)[2015-04-25].www.gov.cn/j
r2g/2013-10/04/content-2500493.htm.
[3]習近平.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 共創亞洲安全合作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