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摘 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征收救國公糧運動中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正是因為黨依靠了人民群眾,才贏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在征收救國公糧運動中逐漸形成了黨要依靠群眾的支持,黨要接受群眾的監督批評,黨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典范和借鑒。
關鍵詞:抗戰時期;救國公糧;群眾路線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086-02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自1937年開始向邊區群眾征收“救國公糧”作為當時最主要的賦稅,也是邊區政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在征收“救國公糧”的過程中,邊區政府十分重視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努力踐行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組織群眾用群眾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陜甘寧邊區當時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和嚴峻的軍事問題。
一、群眾力量是黨機體健康發展的“生存支撐”——黨要依靠群眾的支持
(一)落后的經濟狀況和嚴峻的軍事形勢要求黨必須依靠群眾
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1]。1937年抗日戰爭正式打響,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政府最主要的任務也變成了打倒日寇,實現民族解放。但是,陜北自古土質疏松、雨量不均衡、樹木稀少,生產條件十分惡劣。農業是邊區的主體經濟,但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落后,大多數農民采取開荒丟荒的方法來進行生產,糧食產量較低。如此落后的經濟狀況又面臨著嚴峻的軍事形勢,1937年《陜甘寧邊區黨委關于征收救國公糧的決定》指出:“現在晉綏危急,紅軍已正式和日寇作戰,張廷之等無恥匪類正到處搗亂,成為日寇先遣隊。邊區已變為直接對日抗戰的地區”[2]17。到了1938年形勢更加嚴峻,“目前抗戰形勢已處在最緊急的嚴重關頭,這表示在:敵人一方面已攻陷廣州、武漢;另一方面大舉圍攻晉、冀、魯、豫、察各個抗日根據地,最近必然要用更大的兵力向西北的中心城市——西安以及整個西北進攻?!盵2]43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必須要依靠全面抗戰政策,全面踐行群眾路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之為了保證抗戰的需要、紅軍的給養,爭取抗戰的勝利,在邊區人民的一致要求繳納救國公糧的愛國要求下,決定于十一月內征收一萬五千石救國公糧,來供給戰爭的需要,保證抗戰的勝利[2]43。只有這樣,才能保衛邊區人民免受戰爭的威脅。
(二)黨的休養民力的經濟政策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
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3]。這是毛澤東同志在關于陜甘寧邊區的財政問題和經濟問題的談話中說到的一句話,而共產黨人在實際的工作中也是這么做的。
抗日戰爭初期,邊區不僅廢除了一切苛捐雜稅,而且向農民征收的也很少,如:1937年征募公糧13 895石,每人負擔大約1升,占收獲量的1.28%;1938年,征募公糧15 972石,每人負擔大約1升2合,占收獲量的1.32%[4]。而根據當時《征收救國公糧條例》中規定,救國公糧的征收標準以統一累進為原則,這樣使公糧的負擔分配更加合理,實際上又大大減輕了低收入民眾的負擔。而在這個基礎上,邊區政府相信“因為邊區整個民眾已取消了一切苛捐雜稅,生產建設已在廣大人民高度的勞動熱忱和政府有力領導下,大大發展了”[2]43。進而開始征收救國公糧。
由此可見,陜甘寧邊區政府征收救國公糧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衛邊區的軍事安全,為了紅軍提供給養,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邊區群眾也積極擁護這一運動。從1937年至1940年,雖然在具體的征收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每年的救國公糧都能夠超額完成:“1937年超額4 197石,1938年超額5 955石,1939年超額2 251石,1940年超額7 354石。”[5]這些數字表明,我們黨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能夠充分的相信群眾,從群眾的利益出發,而群眾對于黨的政策也能積極擁護。
二、群眾呼聲是黨制定政策的“晴雨表”——黨要接受群眾的監督批評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安还苁鞘裁慈?,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盵6]
在救國公糧的征收過程中,邊區政府也得到了來自各個不同階層的民眾的意見和建議,面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我們黨能夠及時調整政策,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使群眾的呼聲成為黨制定政策的“晴雨表”。例如在1938年慶環分區專員馬錫五向邊區政府的呈文中講到,本年度救國公糧征收條例中制定米麥等細糧與雜糧的折合比例時“按陜北及直屬縣出雜糧多縣份制定,其要以于多征收細糧減少雜糧為標準。斗量亦然,即防舞弊之端。查慶環分區主產為麥米,而雜糧次之,雜糧較米麥價值還高。另外如按該規定之折合法,反將農民收獲量減少?!盵7]104指出,現行的細糧與雜糧的折合方法是依據雜糧出產較多的地方制定,在雜糧出產多的地方,細糧由于產量少,故而價值遠高于雜糧,故為多征收細糧,制定比例較高。而慶環分區細糧出產較多,雜糧較少,雜糧價值要高于細糧,所以原本的折合比例并不符合群眾利益,故而提出適合本地的征收標準,呈報邊區政府。而邊區政府在對此件的批復中寫道:“呈請將征收救國公糧粗糧折合細糧之規定數及斗量之標準斤數,準予改適當地情形由。呈悉,查所擬折扣辦法,斗量斤數及征收標準,尚屬可行,準如所擬辦法?!盵7]103
1941年6月3日下午,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在召開縣長聯席會議,主要討論征糧問題。外面,天正下著雷陣雨。突然,隨著一聲雷響,雷擊中了會場禮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旁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不幸觸電身亡。此外,一個農民拴在禮堂邊的一頭驢也被雷擊中而死。這個農民便借此發泄不滿說,老天爺不睜眼,怎么不打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聽說后極為震驚,就把這個農民抓了起來,并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及時制止了保衛部門的這一行為,經過一番調查后了解到,群眾之所以要罵毛澤東,是因為當年的救國公糧征收的太多了,老百姓的負擔太重了。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靠的并不是將某一個罵人的老百姓抓起來,而是要在實際工作中減輕他們的負擔,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這樣的工作方法才是共產黨人的工作方法,才堅持了共產黨人的工作作風。
三、群眾利益是黨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黨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由于征收救國公糧的數目過大,人民的負擔太重,直接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的最直接的利益,這樣的情況引起了邊區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邊區政府做了一系列的政策的調整,以切實做到將群眾的利益放在我們工作的第一位。
(一)調整救國公糧的征收政策
由于1941年救國公糧征收的數目過多,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邊區政府對以后的救國公糧征收條例都有所調整。首先,從征收數量上來說,1941年計劃征收二十萬石,1942年計劃征收為十六萬石,1943年計劃征收十八萬石,1944年計劃征收十六萬石,1945年計劃征收十二點四萬石。計劃征收數目整體呈下降趨勢。其次,在征收的過程中也更加靈活。在1942年的《救國公糧征收條例》中第11條規定“救國公糧條例第十四條之計算收獲量折合標準,應由各縣政府規定經參議會通過后,統一公布實行?!盵8]1943年的《救國公糧征收條例》中規定了各地實行不同標準的起征點。“一,綏德分區以五斗起征,起征率為百分之三。二,直屬分區、三邊分區及隴東、關中一部分征米地區,均以六斗起征,起征率為百分之四。三,隴東、關中兩分區的征麥地區,均以八斗起征,起征率為百分之六?!盵9]這樣各地可根據本地區所出產細糧和粗糧的數目不同來自行制定本地區的細糧和粗糧的折合比例。而邊區政府也依據各地所主產糧食作物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起征點和起征率,既能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護,又能確保各地的征收任務能夠順利完成。由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救國公糧的征收數目從1941年占總收獲量的13.58%迅速降至1943年的不足9%,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護和重視。
(二)精兵簡政
邊區政府為了緩解緊張的財政狀況從1941年開始共進行了三次精兵簡政,從1941年底開始一直持續到1944年初,此次精兵簡政主要的原則是削減上級機構的工作人員,加強下級機構的干部的數量和質量,減少財政開支,提高行政效率,使下級機構中的干部能夠更好地深入群眾去,做到了解群眾疾苦,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說:“這一次精兵簡政,必須是嚴格的、徹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癢的、局部的。在這次精兵簡政中,必須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盵10]通過三次精兵簡政,邊區共整編裁減了百余處機構,削減了1 500多名干部,使邊區的非生產人員數量大大下降,使邊區民眾的負擔有所減輕。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征收救國公糧的過程中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無處不將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今,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更要把群眾路線當作我們工作的根本方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2]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文件匯集(一九三七—一九三九)[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4.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工商稅收史編寫組.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工商稅收史料摘編(第七冊)[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4:59.
[5]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六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152.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04-
1005.
[7]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1輯[M].西安:檔案出版社,1986:1.
[8]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M].西安:檔案出版社,1986:400.
[9]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7輯[M].西安:檔案出版社,1986:366-367.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