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帥鵬 陳艷 范傳吉
摘 要:中共黨史的地位、性質和內容決定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黨史教育路徑要符合微信時代的特點。了解微信的特點,分析微信在黨史教育中運用的可行性;通過突出信息推送功能、實現“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參與平臺建設等措施發揮微信公眾平臺載體作用,提出轉變傳統的黨史教育觀念、微信時代教師隊伍的建設及師生的互動交流。
關鍵詞:微信時代;黨史教育;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D2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113-02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公眾網絡平臺受到了廣大網民的青睞,特別是大學生,成了微信使用的主要群體。微信時代到來了,那么中共黨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路徑應符合微信時代的特點。中共黨史課程是講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并取得勝利的歷史,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黨不斷理論創新的歷史,也講黨的產生發展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1] 。中共黨史的學習研究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與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我們今天的一切成就、各種問題,多半都可以從中共以往的歷史中找到其生成發展的脈絡或線索。所以對當代大學生黨史教育意義重大。那么,微信時代的到來對黨史的教育方式方法帶來了創新,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微信的特點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
1.信息傳播快,信息量大、到達率高
微信改變傳統的交流方式,可使語言、視頻、圖片、文字相融合。信息傳播更便捷、更迅速。人們只要成為微信用戶,便可以隨時隨地閱讀信息、與朋友溝通和分享信息,讓快速傳播成為可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信息大量發展,信息呈碎片化、多樣化等趨勢,以至信息量的增加。微信平臺的傳播方式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的傳播。直接將信息推送到對方微信上,可以實現對用戶的強制閱讀,以達到信息的閱讀量效果。而且信息的達到率幾乎百分之百。
2.豐富媒體內容,便于分享
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通過手機等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瀏覽資訊,傳遞消息,碎片化的時間得以充分利用,而微信在這方面可謂做到了極致。微信特有的對講功能,使得社交不再限于文本傳輸,而是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的富媒體傳播形式,更加便于分享用戶的所見所聞。同時用戶除了使用聊天功能,還可以通過微信的“朋友圈”功能,通過轉載、轉發及“@”功能來將內容分享給好友。符合大學生對信息多樣化的要求。
3.一對一的互動機制
通過微信平臺給其他用戶推送信息,一旦其中一方回復,那么就會進入一對一的互動,其他微信好友看不到這“一對一”的互動信息,除非改變設置。這樣有針對性的交流,不僅更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和支持,而且用戶回復的質量更高,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微信在大學生黨史教育應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1.微信在大學生活中普遍應用
微信就其免費性和便捷性受到大學生的普遍喜愛。據了解,大學生使用微信幾乎百分之百。其中微信語音聊天、購物、理財、支付功能深受學生喜愛。而且,大部分學校已經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的微信平臺得到最新消息通知,部分學生還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創業,提高自己的獨立生存能力。目前,手機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最新消息的主要渠道,而微信新聞、朋友圈動態是大學生瀏覽頻率較高的手機網頁,部分大學生以此為平臺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
2.傳統的黨史教育方式及內容存在不足
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的教學不容樂觀。傳統的教學方法形式單一、內容表達枯燥使當代大學生不感興趣。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富裕的和平年代,對黨的成立、發展及執政的歷程沒有感同身受的概念。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為黨史理論教育提供了轉機。微信可使語言、視頻、圖片、文字相融合,達到聲文并茂的效果。從而增加了內容的表現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利于大學生的接受。所以,黨史的教育要與時俱進,開創新的教學路徑。
3.大學生對新興的教育模式感興趣
傳統高校黨史教育的不足使得大學生對新型黨史教育的模式比較向往。由于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好奇心最大的時期,對新事物好奇及其渴望。雖然他們對黨的經歷沒有感同身受的概念,但是他們還是對黨的發展歷史感興趣的,只不過他們不喜歡那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微信時代的到來,為他們“重拾”黨史知識提供了新的路徑方式。微信的傳播交流功能,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使用和認可。
三、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載體作用
1.突出信息的推送,嚴格“內容把關”
事實上,每一個微信用戶都會有好多好友,都會去關注好多公眾號,所以容易產生信息疲勞。所以,只有將公眾平臺的信息推送功能做出特色才能吸引大學生的目光。在內容上,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例如,在公共平臺上發布一些學術性的文章,關于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于學術具有一定嚴肅性、枯燥性。同時還要推送一些具有趣味性而不低俗的黨史知識。在信息編輯上,要聲、圖、文并茂,突出人文關懷,使學生在心理上更易接受[2]。在信息的推送上,要嚴格把握信息的內容。微博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各種信息、各種渠道、各種形式毫無關聯的信息,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際圈子里。一方面增加了人們對于信息篩選辨別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給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帶來障礙。最讓人擔憂的是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這極易導致信息在傳播中失真、變形,產生控制的危機。所以,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的推送者要認真篩選出對大學生黨史教育有利的信息[3]。
2.借助公眾平臺,實現“針對性”教育
當今世界,網絡的高度發達,信息大量的、多樣化的傳播、多元的信息環境,未必會帶來更具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的明智的受眾,有時會引起大學生更大程度上的困惑與盲從。因此大學生必須具備媒介素養,培養自己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傳統的教育內容大多是正面的,即使有反面的信息,也會一點而過或是“正面地”維護一下,不會深入的介紹,這也是研究的“禁區”。由于,大學生具有好奇心和反叛性,就越感到疑惑或認為執政者不夠真誠,那么就會有損黨在部分大學生的形象。楊奎松在《談往閱今——中共黨史訪談錄》中說:“因為長期以來蘇聯政治歷史的部分真相被掩蓋了,公開的政治宣傳只講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一旦被揭露出來,那些一直在為蘇聯政治辯護的歐洲共產黨人馬上就因毫無免疫力而全面陷入被動,他們對蘇聯政治的信心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動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誤不要等到別人的揭露,主動正面面對自己的錯誤并改過,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會給人一種真誠的力量。一個黨派也不例外。在具體的黨史教育過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爭取對學生的疑惑進行詳細的答疑。非課堂時間,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交流,具有針對性的交流學習。通過微信平臺再教育也補充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
3.引導大學生參與平臺建設
黨史知識的教育不能一味地灌輸,要講究實效性。讓更多的大學生直接參與進來,使他們也成為黨史知識教育的發布者。當今信息的多樣化、獲得渠道多樣化,學生們會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很多不同形式的信息,文字、語音、視頻、圖片等。他們經過編輯后提供給學校微信平臺,內容合格,就可以通過學校的微信平臺發布出去,可以讓更多的人分享其內容,學生發布的信息再被別人分享傳播,會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其實是學習思想的匯集,不但可以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還可以根據學生們參與的內容調整黨史教育的方法和內容。
四、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傳統的黨史教育主要內容來自于書本及一些相關紙質資料。微信的時代,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帶來的海量信息,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知識更加廣泛化,傳統單純的說教已不能滿足大學生對情感的需求和自我提升的要求。學生可以通過關注名人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信息,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和自我學習,潛移默化地調整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師了解的更深刻,這使學生不會輕易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信息。形成微信時代的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義。
2.微信時代教師隊伍的建設
微信時代,教師就必須積極了解微信的特點、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做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追夢筑夢。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而且還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從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語言、教學方式等方面去適應微信時代的特點。
3.師生的互動問題
微信有很強的互動功能,學生可以單獨加老師為好友,也可以關注老師的公眾號。學生對老師的關注,證明學生對老師還是很信任的。所以,老師在互動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人都有困惑的時候,老師也不例外,盡量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學生。有時候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到的知識與在現實中或網絡中得到的知識不符,甚至是相悖,學生就會產生疑惑,可能會受到外界不真實信息的歪曲引導。那么,作為老師及“好友”,就要對學生進行互動答疑,解開學生的心理困惑,傳播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唐正芒.高校重開中共黨史課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5).
[2]張麗莉.淺談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運用[J].新西部,2013(2):45-46.
[3]龐麗銣,蘇琪.“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路徑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