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龍
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過程中,我國人工種草的面積將會繼續增加。2020年將達到3.5億畝,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將達60%以上,對草種的需求將達到100萬噸,對優質栽培牧草種子的需求將達到60萬噸。目前,我國草種產業還很薄弱,優質人工草地的建設用種基本依賴進口,其中飼用牧草草種80%依賴進口,草坪用草98%依賴進口。
為什么我國草種業過分依賴進口?我國草種業怎樣才能換上“中國芯”?近日,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聯合蒙草公司共同發起舉辦了“2015現代草種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為本土草復蘇尋找答案。
要建立“育繁推”一體化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草種生產沒有形成一個成熟有效的良種繁育體系,新品種的培育者和種子生產者脫節,新品種大都來自科研院所,對育種者的評價標準沒有與市場推廣結果緊密結合。新品種培育成功后缺少良種繁育的動力和機制。
“作為草業發展基礎的草種產業,體制機制和政策還有待進一步破題。”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贠旭江說。當前,我國草種業面臨幾大問題:科技力量薄弱,科研團隊和人才不足;雖然是種質資源大國,但種質遺傳特性不清,育種手段單一,育成品種競爭力差;育種目的不是為了市場推廣,缺乏商業化育種和育繁推一體化制種企業等問題。
百綠國際草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民族草種業還沒有理順育繁推的機制,缺乏商業育種家,科學家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機制不暢,育種指標設定上也往往更多注重抗性而忽視種子產量,而不能與市場需求很好地對接。”
企業應是本土草占有市場的主體。據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蒙草提出草種業“產學研”一體化合伙人機制,通過合伙人機制,調動科研、企業家以及相關方的積極性,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夠分享發展的成果,從而激發產業活力,提振產業勢頭。
應規范品種管理
我國生產的草種缺乏制度保障、等級認定和標簽制約,造成市場種子遺傳混亂、來源不清、品牌沒有保證、市場流通的草種合格率低,出了問題無法追根尋源。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李青豐解釋,品種登記宣告一個新的“生物產品”的問世,而種子審定則是保證在進一步的生產過程中,新產品的品種質量得以保證。在種子生產和流動中,三個環節要做好質量控制,即在品種培育階段做好品種登記,在生產擴繁階段做好種子審定,而在流動銷售環節則要做好種子檢驗。
蘭州大學教授王彥榮認為,應盡早啟動草種DUS測試,加強對育種者權益的保護,促進草育種能力的提升;盡快建立種子認證體系,加強種子質檢中心建設,擴大檢驗業務。
對于如何創建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這一問題,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會長盧欣石認為,通過建立標簽制度,可以認定種子生產的遺傳登記、質量等級、生產源基地、種子真實性,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種子生產的全面審定制度,確保市場流通的品種是真的,品質是符合遺傳要求的,質量是符合標準的,責任是可以追溯的。
草種業發展需要更多社會資本進入
有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國草種子生產水平還較低,當需要大面積種植時,一時難以生產出那么多種子,要種的時候沒有這么多種子,只能依賴進口品種”。
成都大業技術總監說:“企業除了有智慧的大腦,還要展示我們的肌肉。”目前,我國草種生產布局不夠科學合理,生產企業各自為政、團隊零散、缺乏龍頭企業、缺乏整合實力、缺乏核心競爭力,每個種子企業都在邊生產邊掙扎。
此外,與糧食作物相比,草種生產邊緣化,可利用土地貧瘠、種植環境艱難,基礎生產條件簡陋、基本建設投入較大、生產成本過高,嚴重影響草種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有企業家困惑,草種產業是個很小的行業,20億元的市場,如果按照10%的利潤算,也就兩個億的利潤。種業是最上游的東西,整個產業的芯片,投他有啥意義?
就企業如何選擇資本,浙江合誠匯智負責人認為,產業金融資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實際上,還有些資金來源與資本市場有關系,比如上市;另外的方式,還有風險投資,一定是股權投資,也就是說成為企業股東。
海爾產業金融負責人認為,就某一個業務進行資金的幫助,獲得資金的方式,包括政府投入在內,組合起來,就可以解決當前的資金不足。無論是用在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還是產業裝備的升級,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都可以獲得適當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