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鵬 葉新合 徐 敏 陳玉先
(正陽縣環境保護局,河南 正陽46360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念,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取行了重大進步的同時,農村的資源和環境呈現出了不斷惡化的趨勢。當前我國農村環境問題受到鄉鎮工業企業的“三廢”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物污染及生態破壞,各種污染與生態問題交織在一起,不僅影響了數億農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脅到農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終影響到城市人口,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問題日趨突出主要表現:
由于目前環保法規執行力度不夠,工業企業不執行“三同時”規定及污染物超標排放在全國范圍內較為普遍,農村地區更為突出。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向地表水體排放,有些地區地表水已嚴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地表水污染嚴重。未經處理的廢水排放源離居民飲用水源近時直接污染飲用水源,未經處理的廢水用于農田灌溉對農產品造成危害,嚴重威脅著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據統計,農村工業污染已使全國16.7萬km2的耕地遭到嚴重破壞,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7.5%。
近年來,中國畜禽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養殖方式及畜禽出欄量發生重大改變,由原來農村的分散養殖變成了集中養殖,畜禽出欄量以生豬為例,2001年至2009年期間,規模化養殖場存欄量年均增加24.8%。各地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肉品供應,但畜禽養殖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問題,畜禽養殖糞便的處理與利用問題,惡臭污染問題,廢水的處理與利用問題。糞尿中大量氮、磷滲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硝態氮和細菌總數超標;養殖業廢水高濃度化學需氧量、高濃度氨氮排入地表水體,造成很多地表水失去水體凈化功能,水質嚴重超標,更有甚者水體污染到水中沒有任何魚和蝦存在,水中只有水生植物生長。水產養殖業也對一些湖泊、水庫造成污染。這種污染的來源主要包括魚類糞便、餌料沉淀、為使水生植物生長而撒播的各種肥料。
大量化學廢料的使用造成土壤質量惡化同時,土壤和肥料養分流失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據統計農業生產中氮肥的利用率為30%~35%,農田排水和暴雨徑流損失為15%,大量的氮和磷營養元素隨農田排水或雨水而進入到江河湖泊,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水質惡化。同時,過量施撒農藥、化肥,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的垃圾未能妥善處理,農用地膜、農藥空瓶、化肥包裝袋隨意丟棄,難以在短時期內降解,嚴重污染了耕地。
近年來,含有塑料包裝的食品、生活用品在農村已經十分普遍,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逐年增加。農村沒有垃圾收集、運輸及衛生填埋措施,很多村莊的垃圾隨意堆放公路旁、溝渠邊、房前屋后。垃圾的隨意長期露天堆放既影響村容村貌,也容易產生的惡臭污染鄉村的環境空氣質量,垃圾堆放產生的滲濾液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
農村生活產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溝渠、池塘,污染地表水體和地下水。農村糞便不經處理或化糞池簡易處理后直接排入江河,嚴重污染了地表水體及地下水,影響農村飲水安全。城市垃圾場地一般都設在城鎮郊區,村承受了農村和城鎮共同產生的生活垃圾。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住宅建設發展很快,但長期以來村莊建設無規劃,很多地方出現村莊建設沿鄉村公路隨路跑現象,很多建設占用基本農田,占地造成生物量損失及水土流失。房屋建設還占用鄉村公路兩側排水溝,導致夏季出現大面積農田排水不暢出現澇災,造成大面積農作物減產。
在我國農村很多地方,能源利用主要依然是薪材和煤炭,液化氣、沼氣、電氣等清潔能源利用率不高。這樣既浪費木材,又破壞植被。夏收和秋收季節,隨意焚燒秸稈、稻草等現象屢禁不止,“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很好的農作物資源就這樣付之一炬,絲毫沒有利用,相反卻污染環境,造成事故。
部分企業公共利益意識淡薄,對礦產資源重開發、輕恢復。開采礦山時直接剝離地表,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體滑坡,一些煤礦、磷礦等企業的廢水直接排放到田間地頭、溝渠河流被部分農戶用來作為灌溉水源,破壞了生態,也污染了農作物。
目前企業布局不合理是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加劇的原因之一,很多應該進入專業產業園區的工業企業在農村地區建廠;畜禽養殖場的建設未考慮環境功能區、土地及水體承載能力是導致畜禽養殖廢物無足夠土地處理及污染環境的原因之一;目前環保法規執行力度不夠,工業企業不執行“三同時”規定,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及畜禽養殖場無任何染防治設施或污染防治設施閑置導致污染物超標排放。
過分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是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農民環保意識不強導致生活垃圾隨意丟棄。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有限,沒有建成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置設施,生活垃圾無處置途徑;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有限,沒有建成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處置設施。
農村建設缺乏規劃,政府沒有相關的村莊建設規劃指導農村村莊建設,導致農民建房隨處建,加劇對生態的破壞。
農村清潔能源,農民大都采用薪材和煤炭或農作物秸桿。農忙季節,忙于收種的農民清運農作物會增加勞動強度、焚燒秸桿方便耕種及農民法治意識不強是導致農民焚燒秸桿的主要原因。
加強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未經環評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相關部門不得批準項目開工建設。環保部門應嚴格環評審批,綜合考慮項目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環境質量現狀、環境容量及項目建成后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嚴禁無環境容量情況下審批新建項目。新建項目建成后應污染物達標排放,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劃質量標準要求。加大環保執行力度,加大打擊無污染防治設施或污染防治設施閑置導致污染物超標排放污染物行為,確保所有企業污染物排放符合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總量控制指標。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綠色產業,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有效防止農業污染。農業部門積極推廣測土栽培技術,指導農民合理施肥和使用農藥,推廣緩釋肥料和抗病蟲及低毒無毒農藥品種,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加大農村環保投入,在生活垃圾處置方面,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在生活污水處理方面,要結合村鎮實際,科學規劃環境設施,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認真做好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統籌規劃農村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按規劃建設減少對生態的破壞。
加強農村潔凈、高效生物能源利用研究,啟動秸稈氣化等生物能源技術攻關和產品推廣,提高秸稈氣化效率,解決農村新能源和生態環保問題;增加收割機加裝秸桿回收機比例,提高機收秸桿機收率,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增加政府對機收秸桿補貼,消除秸稈露天焚燒現象。
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應以飲用水源保護、生活污水治理、垃圾處置、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中小企業環境設施建設為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加大鄉鎮工業環境管理力度,對環境治理設施不完善的責令限期完善,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責令其停產技改,對無污染處置設施的堅決取締;嚴格防止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重污染項目向農村轉移,堅決控制發生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把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農民飲用水、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建設、農村新能源建設等工程有機結合起來。
盡快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的農村環境建設投融資機制,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保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要在排污費、土地出讓金和城市維護費中劃出一定數量和比例的資金用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針對飲用水安全陷患;同時,加大財政支付轉移力度,建立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專項資金,財政投入應逐步向農村環保設施建設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傾斜。
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列入區(市)縣、鄉鎮黨委和政府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評先創優活動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各級政府要制訂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并認真組織實施,通過逐級簽訂環保目標任期責任書,加強任期內考核,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重點鄉鎮建立環保機構并設立專職環保員,具體負責本轄區環保工作,切實履行好職責,確保鄉鎮、村環保到邊到底,形成反應敏捷、管理高效的運行體制和機制。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強化對農村基層干部的環境意識教育。繼續抓好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繼續開展綠色學校、綠色有機食品、環境友好企業等“創綠”系列活動。開展環保知識下鄉活動,讓環境保護深入廣大農村,深入到廣大農民心中。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引導他們轉變生產方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地維護、建設良好的農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