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健偉 郭 軍 王英剛
破解設備難題的工人專家
——記吉林石化公司建修公司鉗工班長薛蘭茁
文/郭健偉 郭 軍 王英剛

40歲的薛蘭茁,是吉林石化建修公司北部檢維修一車間鉗工班長。他19歲那年走進工廠,25歲就成為吉林石化公司最年輕的高級工人技師,連續三屆被集團公司聘任為“機泵維修鉗工”技能專家,先后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勞動模范、技術能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員工”;吉林省首席技師、“五一”勞動獎章、經濟技術創新標兵、自學成才者等榮譽稱號;成為吉林省“技能大獎”十名獲獎者之一;2013年,作為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4年,被評選為吉林石化公司“四種精神”紅旗手。
25歲,正是人生和事業剛剛起步的年齡,薛蘭茁在這一年邁上了人生一個新臺階——連續兩屆奪得吉林石化“大練兵、大比武”競賽鉗工狀元,并被破格聘任為高級技師。
此時,距離薛蘭茁技校畢業剛剛6個年頭。
從小就對機械十分著迷的薛蘭茁,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感覺,就像一條游進大海的魚。“當好技術工人,就得有兩把刷子”。他從了解設備結構入手,一點點熟悉性能、功效、參數。他對承擔維修任務的186臺機泵、64臺風機、7臺爐風機、7臺壓縮機,形成了一張清晰的網絡圖,全部印入腦海,光看過的圖紙資料摞起來就有2米高。
一次,薛蘭茁承擔了加氫裝置石腦油多級泵解體檢修任務,大家忙乎了好幾天,開車卻沒有成功。晚上,他把設備圖紙帶回家琢磨到半夜,結果發現廠家組裝設備的時候少裝了一個定位套。第二天一上班,他很快把泵修好了。從此以后,薛蘭茁把設備當成了自己的伙伴,了解設備的“脾氣秉性”。他堅信,只有這樣才能手到病除。
重油催化裝置4機組是特大型轉動設備,功率7600千瓦,每天僅利用裝置廢熱發電就高達19萬千瓦。由于這是國內第一套國產4機組,缺乏維修經驗,國內其他幾家同類企業都已經停用。薛蘭茁潛心鉆研,摸透了設備特性,經過他精心維修,設備一直保持良好運行狀態,有力轟鳴的機組就是最好的褒獎。
作為一名轉機設備檢修鉗工,薛蘭茁從未間斷過對機械理論的學習,刻苦鉆研實用檢修技術,探索先進轉機設備檢修新思路與新模式。參加工作20年來,他積累了1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編寫的6萬多字的培訓教材和10萬多字的《鉗工考試題庫》,成為吉林石化公司鉗工技術培訓教材。撰寫的《聯合芳烴鍋爐給水泵密封失效的原因及對策》《氨壓機組大型高壓電機滾動軸承故障原因分析》等多篇專業技術論文在《中國設備工程》《潤滑與密封》等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
翻開薛蘭茁的工作日志,他先后完成了聯合芳烴裝置7臺核心機組、286臺進口機泵密封國產化改造,節約配件費533萬元;重整裝置進口石油氣壓縮機活塞桿填料以國產四氟替代進口金屬組合,降低備件費用5.6萬元;丙烯酸裝置溶鹽泵軸瓦國產化改造,節約費用11萬元;乙醛裝置西門子壓縮機變速器國產化,使用壽命提高一倍,節省備件費30萬元。參加工作以來,薛蘭茁共實施進口設備國產化改造近100項,為企業直接創效800余萬元。
2012年夏天,一群人圍在吉林石化電石廠公用工程空氣螺桿壓縮機旁。“這臺壓縮機出現問題,我們很遺憾,現在看,工藝操作問題是主要的?!睂3腾s來的美國公司技師兩手一攤,語氣無奈而又固執。

這家公司生產的空氣螺桿式壓縮機是世界名牌,設備安裝使用以后電流不穩定,影響裝置穩定運行。設備已經到了質保末期,美國公司技師提出最后意見:把設備整體運到本部檢修,18萬元的費用由我方承擔。拆一噸多重的設備,多花錢不說,最重要的是嚴重影響生產。
“請薛蘭茁來看看!”各級領導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個破解難題的技術專家。
大晌午,薛蘭茁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趕來了。雖然不敢立即“打保票”,但薛蘭茁心里憋著一股勁:咱比外國人差啥,自己修!
缺少工機具,他自制了專用的測量器具和檢修工具;時間緊張,他帶領工友日夜奮戰,圓滿完成了檢修任務,壓縮機能力提高20%,電流下降3安培,解決了生產燃眉之急。
薛蘭茁這次給“洋設備”動刀,不是僅僅“治標”,更做到了“治本”——壓縮機就地拆解后,他憑借多年檢修實踐練就的“火眼金睛”,發現壓縮機轉子和殼體存在5處制造缺陷。現場拍照取證,出具技術報告,參加技術談判,薛蘭茁的科學結論折服了美國專家,外商承認制造存在缺陷,向工廠賠償兩臺價值100余萬元的新壓縮機。
核心機組被喻為生產裝置的“心臟”。多年來,薛蘭茁在破解裝置核心機組檢修難題方面狠下功夫,為裝置平穩運行保駕護航。加氫裂化裝置新氫壓縮機因填料泄露連續6個月無法正常投用,薛蘭茁對密封組件改造后,機組一次開車成功;聯合芳烴裝置循環氣壓縮機測溫系統失效,裝置存在緊急停車隱患,他改進了探頭安裝方式,從根源消除隱患;氯堿系統離心機自安裝后,因震動20年來無法正常使用,經薛蘭茁解體檢修,消除離心機5處缺陷,設備運行狀態達到優秀。20年來,薛蘭茁檢修、修復大型機組320臺次。
2014年10月,薛蘭茁帶領班組承擔了集團公司重點項目——柴油質量升級核心機組的安裝任務。
作業場地狹窄,多家施工單位同步作業,大型吊裝設備無用武之地。“設備安裝最多23天,有困難,但我要結果!”施工總指揮下了死命令。
面對這個幾乎是最后通牒的命令,薛蘭茁較上了勁。
一天中午,他圍著作業現場轉了好幾圈。為了保證絕對水平度,配備兩臺吊車完成單一的起重吊裝,能不影響工期么??磥?,現在的施工方案需要優化。
薛蘭茁一下子想到了轉機設備檢修中使用的水平找正設備——光學水準儀。用它監測吊裝過程中機組的水平度正合適。
薛蘭茁的方案得到了指揮部的支持,立刻付諸實施。一臺550噸吊車在光學水準儀的監測下,平穩地將56噸機組順利吊裝就位,一臺吊車干了兩臺吊車的活兒。
接下來,薛蘭茁帶領班組成員僅用20天就完成了機組安裝任務,節約安裝費用近30萬元,搶出了3天工期。
薛蘭茁一次又一次迎接挑戰,攻克難關。聯合芳烴裝置鍋爐給水泵、乙二醇裝置進口壓縮機等100多項復雜設備的難題都被一一破解。他撰寫的《聯合芳烴鍋爐給水泵密封失效的原因及對策》等3篇論文,發表在《中國設備工程》等國家核心期刊上。
2013年5月,國務院向剛剛38歲的薛蘭茁頒發了“特殊津貼”。
AES裝置液硫泵——這臺拳頭大小、不到2斤重、價值19萬元的進口高精度齒輪泵有一天突然打不上量了。
秤砣雖小量千斤。不治好這臺液硫泵的毛病,將直接影響AES產品增產和質量升級,甚至造成裝置停車。國內知名進口設備配件國產化制造企業派來專家,也束手無策。如果返回美國制造廠維修,遠水解不了近渴。如解決不了,只得再高價進口一臺,工廠把希望放到了薛蘭茁身上。

接受了任務,薛蘭茁對液硫泵進行解體,反復研究分析。比對國產件與進口件,他發現兩者外觀一樣、材質相同,一時難分伯仲。薛蘭茁有些迷茫,他在腦海里努力搜尋著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正是春夏之交,氣溫節節拔高。
擦著臉頰流下的汗珠,他突然產生靈感:配件會不會在熱態下發生變化?
為了驗證自己的判斷,薛蘭茁把國產側板與進口側板一起放進恒溫箱,進行180度恒溫試驗。果然不出所料,國產側板比進口側板膨脹量小了0.04毫米。找到問題癥結了!薛蘭茁對液硫泵技術參數進行了修正,調整了國產側板尺寸,安裝后達到了良好的技術狀態。裝置實現穩定運行,至今沒有發生故障。
2013年新學期,快40歲的薛蘭茁出現在吉林化工學院的教室里,一群大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打探他的來歷。
薛蘭茁知道自己“挺扎眼”,為他聯系聽課的人事科長在教室外面都有點不好意思。但是,薛蘭茁太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要不他不能向公司提出當旁聽生的請求。
薛蘭茁有3次求學的經歷。
1994年7月,他技校畢業,當上了一名檢修鉗工,工作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優秀工人光有力氣不行,更得靠腦子、有技術。
第2次求學之路是在崗位上開始的。他把檢修現場當作課堂,練技術、學標準、查規范,研究結構、材質和工藝。他報考了吉化職工大學學習,利用4年時間修完了化工機械專業全部課程,取得了大專畢業證書。
這是第3次求學,他要求不高,只想利用業余時間,在吉林化工學院機械專業當一個“旁聽生”。論實踐,他給大學生當教授都沒問題。但是,他明顯感到自己面對先進設備理論上的匱乏,于是提出了這個請求。吉林化工學院被這個享譽行業內外的技術專家感動了,破例同意他旁聽。
就這樣,人近中年的薛蘭茁重新走進教室,用一年半的時間,從頭學習了《金屬工藝學》《過程裝備制造與檢測》《機電設備管理》《機械原理》《過程流體機械》等14門課程。他對大學生們說:“這絕不是我最后一次上學,學習的路還長著呢?!?/p>
隨著理論與實際技能的日益精深,薛蘭茁掌握了機械原理、流體力學、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他綜合機、電、儀相關領域知識,編寫的循環氣壓縮機、新氫壓縮機、氮氣壓縮機等4大類、17種設備檢修規程,及故障判斷與處理方法,得到了吉林石化公司設備管理部門和各級設備管理人員的一致認可,被聘為吉林石化公司動設備專家,不定期為設備管理人員授課。同時,他還研發、推廣了“組合式扳手平衡器”“快速攻絲夾具”,以及“機械密封工作長度測量法”“大型機組安裝找正法”等,70余項創新工具和創新技術。
作為一個26人班組的領軍人,薛蘭茁在班組推行了“331”班組建設法,即:班組教學、現場互學、師徒共學;檢修難題必交流、檢修心得必交流、檢修成果必交流;以月為節,進行階段性工作總結。使班組形成一個學習勤奮、練技術刻苦的團隊,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人人肩上有壓力、有動力,班組整體技術水平快速提升,20人取得了高級工資質,3名技師,1名高級技師,成為名副其實的尖刀班。僅在2014年,班組就完成各類檢修1500余項,破解設備難題300余個,完成合理化建議和新技術推廣15項。班組被集團公司評為“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
鉗工班負責檢修維護兩個生產廠的大型機組,班組的責任大,班長的壓力更大。
薛蘭茁常說:檢修工人盡在設備心臟上動刀,靠技術吃飯,來不得半點馬虎。
開辦班組小課堂,組織現場教學課,打響班組擂臺賽。薛蘭茁又當小教員,又當裁判員,大家都不服輸,較著勁兒地學。幾年下來,班組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原來遇到高精尖檢修任務都繞著走,現在都躍躍欲試;原來關鍵設備都送到廠家檢修,現在都放心地交給薛蘭茁班組干。先后有1人聘為高級技師,3人被聘為技師,20人取得高級工資質,鉗工班成為名副其實的尖刀班。
班組轉機檢修出了名,人們紛紛慕名而來,甚至點名要到“薛蘭茁班組長長見識”。
薛蘭茁在技工學校的同學在西部檢維修三車間當班長,上學的時候學技術就有點不服勁,現在對老同學心悅誠服,主動申請到薛蘭茁班組進修3個月,學成以后回到車間逢人就說:我這同學可真出息了!
一個工廠新分配來3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機動科長親自把他們送到薛蘭茁班組,要求在這兒鍛煉鍛煉。3個月的理論加實踐,90多天的摸爬滾打,薛蘭茁手把手地教,3個小伙子認認真真地學?;氐綅徫簧?,迅速成長為機械師,管起設備來得心應手。
大家說,薛蘭茁班組“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