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稹 韓麗 張永福 黃鶴平 陳麗娟 楊曾華 王定康



摘要:以玉米“云瑞47”為研究材料,通過盆栽試驗揭示了接種Glomus mosseae(Gm)、Glomus versform(Gv)、Glomusetumcatum(Ge)、Glomus intraradices(Gi)以及混合菌劑(G4)對玉米生長生理的影響。結果表明,5個接種處理的菌根侵染率呈現G4>Gm、Gv>Ge>Gi的趨勢;從各菌劑效應結果來看,混合菌劑對玉米的促生效應優于單種菌劑;對比單種菌劑,Gm和Gv對玉米的促生效果較好,而Ge和Gi對玉米則無明顯影響。本研究初步證實了混合菌劑在玉米生長方面的良好表現,同時篩選出Gm和Gv是適合玉米接種的優良菌種。
關鍵詞:叢枝菌根真菌;混合菌劑;玉米;生長生理
中圖分類號:S51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5-0063-04
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農田生態系統的內生真菌,可與絕大多數農作物根系形成植物一微生物共生體,這種共生關系的建立對農作物的影響顯而易見。大量研究證實,AMF能夠增強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促進作物生長,增加產量;促進作物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尤其是在缺磷環境下對磷元素吸收;還能提高農作物對重金屬、高鹽、高溫、干旱和病害等不良環境的抗性和耐受性。因此,AMF作為一種新型菌肥在農作物上的應用已成為研究熱點。玉米是AMF最為普遍的宿主之一,當AMF菌絲侵入到玉米根系形成有益共生聯合體后,對玉米的促生作用已被大量試驗證實。AMF能夠顯著提高玉米根系的活力和吸收能力;增強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改善玉米的礦質營養,尤其是磷元素;減弱石油和鹽脅迫對玉米的傷害;增強玉米對鋅污染的適應性等。之前筆者已經證實,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是侵襲玉米的主要AMF類群。同時發現已往研究主要集中在G.ITtOS-seae對玉米效應的表現,而探索其他菌劑對玉米生長生理影響的研究較少。盡管不同AMF對植物侵染并無嚴格專一性,但不同AMF與宿主之間的親和力存在一定差異。研究多種AMF對植物的影響,可以篩選出適合某種植物的優良菌種,為推進AMF在田間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合前人的研究進展,通過盆栽接種試驗,研究接種4種不同的AMF對玉米生長生理以及吸收礦質營養元素的影響,旨在篩選出對玉米親和力好、促生效應明顯的菌株,為用AMF在玉米育苗和栽培等方面的應用提供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玉米種子來源
試驗用玉米品種為云南市面上常見的“云瑞47”,從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購買。
1.1.2菌根菌劑來源供試AMF為摩西球囊霉(G.mosse-“e,Gm)、地表球囊霉(G.VeI'S扣rm,Gv)、幼套球囊霉(G.etumcatum,Ge)和根內球囊霉(G.intraradices,Gi),菌源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提供,經玉米擴繁后得到的孢子、菌根菌段和菌絲作為接種物,檢測選擇高侵染率無病害的根土混合物保存備用。
1.1.3供試土壤理化性質供試土壤采自昆明學院觀物山,理化性質:有機質20.73g/kg、堿解氮310.67mg/kg、速效磷42.86mg/kg、有效鉀267.95mg/kg、pH值7.96。土壤過2mm篩后于烘箱中160℃高溫滅菌2h,自然冷卻后繼續160℃烘2h,備用。
1.2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2年6月在昆明學院農學院的試驗基地進行。共設不接菌劑(CK)、分別接種4種菌劑(Gm、Gv、Ge和Gi)和混合接種4種菌劑(G4)6個處理。基質為過1mm篩后的沙土混合物,干熱滅菌后裝入營養缽(16.5cm×15.0cm,0.2%高錳酸鉀溶液消毒24 h)。玉米種子經H2O2消毒處理后播種,單接菌處理每盆加入100g包含玉米根段的菌根菌劑,混合接菌處理加入100g的混合菌劑(每種25g),不接菌處理覆蓋不接菌劑擴繁的玉米根段及沙土混合物,以保證微生物區系一致。每個處理4次重復,隨機排列。常規管理,定期澆水補充營養液,待玉米播種60d后取樣測定菌根侵染參數及各項生長生理指標。
1.3測定方法
1.3.1菌根侵染率的測定
菌根侵染率測定和觀察方法見Philips等的方法,將每玉米根系隨機選取30條根段,曲利本藍染色后制片,鏡檢。根據根段中菌根侵染(0,>0~1%,>1%~10%,>10%~50%,>50%~90%和>90%)和叢枝豐度(0,>0—10%,>10%-50%,>50%)的分級標準,定義每條根段的相關信息。用Mycocalc軟件計算出菌根侵染頻度(F%),整個根系的菌根侵染強度(M%),侵染根段的菌根侵染強度(m%),侵染根段的叢枝豐度(a%)和整個根系的叢枝豐度(A%)等參數。
1.3.2生物量的測定隨機選取單株,去除根系泥土,在105℃下烘干至恒質量,分別測定部位生物量,并計算菌根依賴性指數(IMD),IMD=(接菌植株總干質量/不接菌植株總干質量)×100%。
1.3.3葉面積的測定使用美國CID生產的CI-202葉面積儀進行測定。
1.3.4生理指標的測定玉米葉片中的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測定參照鮑士旦的方法;可溶性糖測定采用蒽酮法;可溶性蛋白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法;硝酸還原酶活性采用磺胺顯色法。
1.4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通過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s多重比較,差異顯著性水平為α=0.05。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AMF對玉米根系侵染率的影響
由表1可見,接種菌劑的玉米根系均被侵染,而未接種菌劑的根系未發現叢枝菌根結構。結果表明,不同菌劑處理根系侵染率參數呈現差異。F%結果呈現G4>Gm>Gv>Ge、Gi趨勢;M%表現為G4>Gm、Gv>Ge>Gi;m%依次為G4、Gv、Gm>Ge>Gi;a%為Ge、Gi>Gm、Gv、G4;A%為G4>Gm、Gv>Ge>Gi。綜合各侵染參數結果,4種單菌劑和混合菌劑對玉米的侵染效果不同,混合菌劑侵染率最高,Gm和Gv其次,Ge和Gi最低。可見,混合接種的侵染率高于單接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