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昌



2015年高考“硝煙”散盡,新一輪備考已經開始。對于課改以來第一次采用新課標卷應考的我區師生來說,本年度高考在備考與應考策略上有許多值得反思、總結的地方。下面,筆者結合我區2015年所采用的高考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地理試題的特點及評卷情況,談談備考體會。
一、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地理試題分析與評價
(一)考點分析
(二)試題結構
本卷地理學科滿分100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考查賦分比為9∶16。區域地理的考查體現為將區域空間作為考題載體,考題設問實質上仍是考查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與往年大綱卷比較,本年度總體命題走向如圖1所示:
本卷第Ⅰ卷選擇題部分設置了11道選擇題,合計44分。第Ⅱ卷非選擇題部分第36、37題為必答題,合計46分;與往年大綱卷相比,增設了選做題模塊,要求考生從第42、43、44題中任選一題做答,每題10分,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給分。
(三)試題評價
今年的試題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考題設計突出對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查,無偏題怪題;第二,考題在難度設計上呈梯度上升趨勢,這在第Ⅰ卷選擇題部分表現最為明顯,但考題難度總體不大,沒有出現高難度題目;第三,考題題干圖文信息的設計簡潔明了,部分題目的題干設計生活氣息濃郁,彰顯了地理貼近生活的學科特點;第四,考題突出對考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的考查,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二、2016年高考備考啟示與應考策略
(一)及時調整備考與應考策略
面對一份“難度降低”的試卷,考生更應細心作答,一些習慣用攻克難題“拉分”的考生必須及時調整應考策略。首先,慎用“題海戰術”。“題海戰術”重在訓練答題速度和應對難題的能力,如今這兩項能力已經在高考中被弱化。其次,提防“答題馬虎”。一些喜歡做難題的學生,有時愛犯馬虎的毛病,以往可以通過解答試卷中的難題把分數追回來,甚至與普通學生拉開差距,但如今試題難度下降,靠解難題追分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綜上所述,眼下最實在的應考策略,不外乎“步步為營”,扎扎實實地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并訓練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備考要點
1.夯實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針對考題難度的調整,教師在教學和帶領學生復習時應立足基礎知識和主干內容(如圖2)的“建構”,指導學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規律與理論,“以不變應萬變”,進而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對學科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考查是歷年高考常見的考查方式,對此進行專項訓練非常重要。下面的題組就是典型的知識遷移題例。
[題例](2015年新課標全國Ⅱ卷)2013年7月30日,我國西北某地出現強沙塵暴,圖3示意該地當日14時~24時氣溫、氣壓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4~5題。
4.強沙塵暴經過該地的時間段是( )。
A.16時~17時 B.17時~18時
C.18時~19時 D.19時~20時
5.與正常情況相比,強沙塵暴經過時,該地( )。
A.氣溫水平差異減小 B.水平氣壓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 D.大氣逆輻射減弱
[參考答案] 4.C 5.B
[題例分析]本題組看似考沙塵暴,實則考查冷鋒天氣系統知識。強沙塵暴屬于冷鋒系統,從其過境前后的天氣要素變化(如圖4)不難看出二者的聯系:當強沙塵暴經過時,冷氣團迅速代替暖氣團,氣溫迅速降低,氣壓迅速升高,讀圖可以看出18時~19時氣溫、氣壓變化最劇烈,由此可以判斷該時間段是強沙塵暴經過該地的時間;與正常情況相比,強沙塵暴經過時,該地氣溫水平差異增大,水平氣壓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減少,大氣逆輻射增強。
2.強化地理學科技能,訓練地理思維。新課標卷在命題立意上重能力考查,輕知識堆砌。考題對考生四個方面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前些年的大綱卷在這些方面已有所體現。單純靠“記”“背”大量地理知識、簡單積累知識的考生在應對新課標卷時將會“吃虧”,他們在答題時通常會將所記住的大量知識點簡單地羅列出來,而往往所答與考題實際的設問關聯不大甚至完全相背。于是考生中出現了“復習無用”論,部分教師甚至也對該不該下力氣復習和強化基礎知識產生了懷疑。筆者以為,主干基礎知識的復習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了基礎,所謂的能力培養就失去了本源,更別說對學科知識“高屋建瓴”的駕御了。問題的關鍵在于掌握基礎知識以后如何指引學生學以致用。筆者以為,強化學科技能,培養學科思維是重中之重。下面以考題為證。
[題例](2015年新課標全國Ⅱ卷)37.(2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5示意河套平原地區。當地將黃河水通過引水渠引入區內灌溉農田,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近年來,烏梁素海出現污染加重趨勢。
(1)判斷河套平原的地勢特點,并簡述理由。(6分)
(2)指出長期維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須解決的問題,并簡述原因。(6分)
[參考答案](1)特點(3分):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東北低)。理由(3分):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東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東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亦可得3分)。(2)問題(2分):泥沙淤積。原因(4分):黃河水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變緩,泥沙易沉積。
[題例分析]這道題看似平常,參考答案寥寥數語,但仔細分析可知,該題的地理思維量很大,真正考出了“地理味”。本題第(1)問按常規設問,但分析本題題干中的圖文信息卻頗有味道:認真研究題圖,考生必須明白圖中的總干渠和總排干渠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總干渠主要是引黃河水進灌區,總排干渠則是將灌溉退水排入烏梁素海),如此方可結合文字材料“當地將黃河水通過引水渠引入區內灌溉農田,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作答,一氣呵成,給出正確答案。回答第(2)問時須扣緊“維持灌渠功能”這個題眼作答:灌渠的功能主要是輸水、排水。遺憾的是許多考生把本題答成了“河套平原面臨的問題”,于是回答“干旱缺水”“鹽堿化”“荒漠化”的考生大有人在,以致嚴重失分。部分考生雖然意識到了是“泥沙淤積”的問題,但在簡述原因時因為沒能根據圖文信息推導出“黃河水引入河套平原后由于地勢變緩、水流速度下降造成了泥沙沉積”,丟分也很嚴重。這道題滿分12分,全區考生解答這道題的平均得分約為3.9分,得分分布呈金字塔形,即得0~2分的考生比例最大,往高分漸次縮減。這與正常得分分布的紡錘形(即“兩頭小中間大”)大相徑庭,可謂嚴重畸化。全區將近12萬份考卷,這道題的0分卷有2萬多份,這可以說是非常慘痛的教訓。當然,在這一片“慘淡”中,我們還是驚喜地看到了200多份滿分卷,說明這些考生已經具備深刻而清晰的地理思維能力。筆者認為,盡管這道題考生的得分率較低,但不失為好題,因為對于真正學到了地理本質的考生來說,該題達成了較好的區分度。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該題應該可以成為全卷的最大亮點。此處有一則不得不說的“花絮”:評卷過程中,適逢考題命題專家現場調研,與專家交流得知,這類考題會是今后命題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能不引起重視嗎?
3.立足生活,善用他山之石以攻玉。地理不僅非常貼近生活,同時又經常與其他學科交叉,這就要求學生同時具備生活眼光和較為廣雜的知識涉獵,尤其是自然科學知識。新形勢下的地理高考也體現了這一點,在今年的考題中,就有下面三個題組為證:
[題組1](2015年新課標全國Ⅱ卷)1996年我國與M國簽訂海洋漁業發展合作規劃,至2010年我國有20多家沿海漁業企業(總部設在國內)在M國從事漁業捕撈和漁業產品加工,產品除滿足M國需求外,還遠銷其他國家。圖6示意M國的位置。據此完成6~8題。
(第6、7題略)
8.如果都以當地時間8:00~12:00和14:00~18:00作為工作時間,在M國的中資企業若在雙方工作時間內向其總部匯報業務,應選在當地時間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題組2](2015年新課標全國Ⅱ卷)圣勞倫斯河(圖7)是一條著名的“冰凍之河”。圖8示意蒙特利爾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據此完成9~11題。
(第9題略)
10.據圖示信息推測,冬季可能不結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爾河段
C.蒙特利爾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減少該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綠化河堤 ③分段攔冰 ④拓寬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題組3](2015年新課標全國Ⅱ卷)36.(2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亞人口超過1億,經濟以農礦業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亞與我國正式簽署了沿海鐵路項目商務合同。該項目總金額達119.7億美元,全線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是截止當時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史上單體合同金額最大的項目。圖9示意尼日利亞鐵路的分布。
[第(1)(2)題略]
(3)簡述尼日利亞沿海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針對此氣候特點,我國相關人員在建設該鐵路時,為保障身體安康,需要防范的問題。(6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亞沿海鐵路項目而可能獲益的我國主要工業部門。(4分)
[題組1]和[題組3]是針對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勞務輸出日益繁多的大背景呈現的考題,貼近現實生活。據說[題組3]第(3)題的設問讓身在尼日利亞的中國工人深受感動,工人們通過致電大使館向教育部表達了謝意。而[題組2]中的第10題涉及“水流速度快慢與河流結冰封凍的關系”,這需要一定的物理與生活常識,題圖中的水電站是破題的關鍵所在;第11題的減少凌汛危害措施讓人聯想到大量破碎的冰凌擁擠在河道江面上往下游流動,恰如汽車擁堵的道路,需要采取拓寬道路、分流管制等措施加以整治。這就是生活中常見場景在考題中的體現。針對此類考題,考生在答題時應立足生活,善用他山之石以攻玉。
4.規范答題習慣,提高語言表述能力。高考不是考考生“會不會”知識,而是考考生能不能“答對”問題。“會”而答不“對”是拿不到考分的。這就需要考生在平時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規范答題思路、規范答題步驟、規范表達方式。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求教師養成嚴謹的教學作風。在平常教學或進行習題講解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嚴謹,務必做到措詞準確、精確,而不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解題時注重條理,體現思維過程。其次要求教師多引導學生注意自己回答地理問題時的因果關聯性,使學生能夠形成“由因及果、邏輯明了”的答題思路。最后要求學生將答案落實在紙面上時,能夠做到表述規范且書寫規范。
規范的訓練還會影響到考生的做題細節。例如考生在答選做題之前,要求必須在答題卷上用2B鉛筆對所選題號作相應填涂,否則會出現掃描機器無法識別的情況。從評卷情況看,有6 900多名考生沒有按以上要求作答。所以說,規范訓練的成效會體現在整份試卷的每一個細節上。
最后,筆者再啰嗦一句:作為工具學科的語文,在各種大型選拔性考試中日益突顯其重要性。語文能力的高低,關乎一切考題信息的提取與解讀、考題題眼的把握、答題語言的表達等。所以奉勸廣大學子,學好中國的語言文字,且學且珍視。(注:本文所用高考真題的配圖序號系按本文用圖重新排序)(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