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彤



1878年,開平煤礦設局開礦,煤礦采用“官督商辦”形式,由中國商人集股籌辦,并由中國人經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開平煤礦唐山礦區被德國軍隊、俄國軍隊占領。當時的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以“保全礦產”的名義,委托德國人德璀琳與英國墨林公司簽訂“賣約”(Indenture),后又訂立“移交約”(Deed of Transfer)和“副約”(Memorandum),將開平煤礦拱手讓與外國人。
一、“賣約”
光緒二十六年四月十九日(1900年5月26日),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委托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或借洋款或集外國股本將唐山開平礦局作為中外礦務公司”。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1900年6月23日),張翼和時任開平礦務局總辦周學熙一紙“手據”,聯名授權德璀琳為“開平煤礦公司經紀產業綜理事宜之總辦”。德璀琳在取得了張翼的全權委托之后,與胡華一起找到英國律師伊美斯(Bromley Eames),商討如何處理開平礦務局的產業問題,并決定將開平礦務局的全部產業移交給英國注冊公司。伊美斯負責起草了一份“出售合同”,即“賣約”。
1900年7月30日,德璀琳代表開平礦務局、胡華代表英國墨林公司,并由伊美斯和德國人漢納根(注:德璀琳女婿)作證,在天津塘沽簽訂了這份“賣約”。
“賣約”用英文擬定,有兩個版本(注:第一個版本由胡華帶回英國,其雇主墨林認為契約有幾處需要變動,于1900年11月9日致函德璀琳對契約進行了修改),據說后來由嚴復翻譯成中文,開灤檔案館存有“賣約”最終的中英文副本。本契約共九款,規定“將開平礦務總局所有之地畝、房屋、機器、貨物并所屬所受執掌或應享之權利利益一并允準轉付賣予移交過割與該胡華”,并由胡華與其雇主墨林(注:英國資本家)等在英國注冊成立“開平礦務有限公司”,接收開平礦務總局的煤礦、港口等產業。
墨林從胡華手中得到這份“賣約”之后,聯合英國、比利時資本家先組建了“東方辛迪加”公司,將契約規定的權益賣給“東方辛迪加”。“開平礦務有限公司”成立后,“東方辛迪加”又將契約權益賣給“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經過兩次轉手,本屬于中國資產的“開平礦務總局”的管理權落入外國資本家手中。
“賣約”是導致開平礦權喪失的第一份契約,也是外國資本家注冊成立“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的依據。張翼本人并沒有在契約上簽字,他的隨意授權以及對資本運作的無知直接導致了開平礦權的喪失,他也因此受到了國人的譴責。
二、“移交約”與“副約”
1900年12月底,“開平礦務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注冊成立。接下來的問題是開平礦務局的產權移交。德璀琳雖經張翼授權簽訂了“賣約”,但身兼清政府官員的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并沒有在上面簽字畫押,因此產權移交很難順利通過清政府的批準。伊美斯以及新開平公司的法律顧問顧勃爾(White Cooper)認為日后會帶來糾紛。為使這樁交易“更加完善”,胡華、德璀琳等人在“賣約”基礎上,又商議草擬了一份英文契約,打算將其作為開平礦務局產業移交并在英國備案的正式文件。這就是后來的“移交約”(Deed of Transfer)。
“移交約”的簽署并沒有簽署“賣約”那么順利,“副約”也是在簽署“移交約”的談判過程中出爐的。據檔案資料記載:1901年1月20日,胡華寫信給德璀琳,許諾給他和張翼新開平公司50000股份,同時允諾給張翼終身督辦的職位。2月1日,德璀琳致函張翼,告知“……新的開平礦務公司已經成立,并在倫敦注冊為英國公司。現在只需要一個文件,將開平礦務局產業通過英國墨林公司的代表墨林先生移交給墨林公司所代表的新公司,這須由你簽字蓋章批準……”。隨后,胡華攜帶“移交約”草案以及德璀琳的信函找到身在北京的張翼,但張翼并沒有在文件上簽字。2月9日,胡華又給德璀琳寫信,開出了“成立中國董事部、張翼擔任終身督辦”等條件。1901年2月14日,張翼回到天津,胡華等人又將“移交約”擺到張翼面前。張翼不認可“移交約”內容,再次拒絕簽署。雙方在隨后的四天內進行了“連軸轉”式的談判,互相討價還價。胡華等人說如果張翼不簽字,礦區將會重新被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英國、比利時等國公使也會介入。同時,為了能讓張翼簽字,胡華等人炮制出一份“開平礦務局整頓始末”的備忘錄(即“副約”),將張翼所提的條件羅列其中。他們對張翼解釋“移交約”只是為了滿足英國法律的要求,而“副約”則是“據以行事”的文件。雖然張翼不想承擔出賣礦產的責任,但對方對其不斷施壓。他認為簽訂“副約”可以對朝廷和股東有所交代,他還可以繼續擔任新公司的駐華督辦,并享有豐厚的待遇。這種“天真”的想法最終讓他在“移交約”和“副約”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并加蓋了開平礦務局和直隸熱河礦務局的印章。
“移交約”和“副約”存有中英文版本,中文是在英文擬定后譯成的。人們也許會問,英方簽訂“移交約”與“副約”是否有其他的目的?比較一下契約的內容也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移交約”包含四項條款,并附有“細單”(即開平礦務局移交的產業詳單)。“副約”共14條,規定了開平公司的組織及辦法。和之前簽訂的“賣約”相比,“移交約”不僅出讓了開平礦務局的一切產業和利益,而且出讓了開平煤田的所有權和采礦權,因此它出讓的權益要大得多,這也許就是胡華等人費盡心機使張翼簽字的真正原因。至于“副約”,開平公司法律顧問顧勃爾認為它是為“交給張大人與中國政府打交道之用”,其作用僅限于“對協議的個別解釋”。
“移交約”與“副約”的簽訂使開平煤礦“移交”的交易徹底合法化,開平公司在英國完成了注冊的法律手續。按照顧勃爾(White Cooper)的說法,“沒有一家外國公司曾獲得過這樣完善的契約”。
1901年2月,胡華、吳德斯以“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總辦名義負責接收了開平礦務局的資產。在公司實際運作過程中,對于“副約”規定的條款,英方只是做做樣子,并沒有實際執行。吳德斯在移交過程中認為“副約”“毫無價值”。張翼為掩蓋“賣礦”之實,也沒有及時向清廷奏報實情。1902年,開平礦權喪失的事實為國人所知。清政府曾兩次派員交涉收回開平礦權,均無果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