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超+陳慶客
2014年以來,陜西省進駐8808個貧困村的近2萬名省市縣駐村干部,有效發揮推動精準扶貧橋梁紐帶作用,扎根農村,一心為民,真抓實干,科學謀劃,唱響了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部曲”,為加快全省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奠定了堅實基礎,受到廣大群眾的交口稱贊。
從貧困群眾期盼出發 摸清實情“譜好曲”
駐村幫扶干部,沉下心來、融入群眾,轉變角色贏得了信任。在銅川市宜君縣堯生鎮思彌村,提起三名充滿朝氣的80后駐村干部,村民開玩笑地說:“三個城里娃娃,不到半個月就變成了黝黑的漢子。”他們進駐時,正趕上蘋果套袋季節,白天幫農民干活,晚上走家串戶之余,三人花了近半個月時間,整理出基層黨建和村務政務兩大類二十一類檔案,為理清思路、制定幫扶計劃提供了依據。村主任郭建忠坦誠地說:“當初你們下來,總怕是走個過場,沒有想到三個年輕娃還真能沉下心,真心想給村里謀事。”

駐村幫扶干部,加強學習、提高素質,真心幫貧助困。安康日報社駐漢濱區流水鎮坊埡村干部楊京保深有感觸地說:“駐村第一天,就有村民來到住處,問一些具體的扶貧問題,因為當時我學習的不夠,搞得我有些吃力,解答問題有的還要翻本本。”楊京保說,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他一邊學習農村低保、合作醫療、移民搬遷、“雨露計劃”及合作社成立等有關政策,一邊深入田間地頭,到農戶家中,沾泥土,接“地氣”,對群眾訴求能夠及時準確解讀,對不同致貧原因的貧困群眾,需要采取哪些幫扶措施能心中有數。現在可以說是“問不倒”。
駐村幫扶干部,精準把脈、廣泛引導,做到了讓群眾滿意。咸陽市政策研究室駐乾縣梁山鎮梁興村干部周廣福說,駐村工作就像“趕考”一樣,發現的問題就是一道道考題,貧困人口是扶貧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要讓他們參與進來共同研究解決。鎮安縣政府辦公室在包扶村推行精準扶貧“個人報、群眾評、三方查、結對子、兜底線”五個程序,并成立了由5名群眾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全程參與扶貧工作的對象確定、項目申報、脫貧認定。群眾深有感觸地說:“這次對象選得準,措施定得實,沒有優親厚友,誰脫貧了大家都知道。”

為貧困群眾謀發展 科學規劃“填好詞”
將實施精準扶貧、增強內生動力與提升干部能力三者有機結合,實現一舉多得。2014年,商洛市下派1000多個部門單位的3萬余名干部職工,開展以“部門包村、干部包戶,促村域經濟發展、貧困戶脫貧,促干部作風轉變、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的“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確保精準扶貧各項工作扎實深入開展。商南縣旅游開發局駐湘河鎮三官廟村干部朱才盈、蔣文娟因地制宜,提出了“五個聯動”模式:一是支部聯動,縣旅游開發局黨支部與村黨支部聯動;二是黨群(干群)聯動,在旅游局干部職工包扶基礎上,村干部及有致富經驗的黨員分別再包扶一戶貧困戶;三是村企聯動,通過村支部與村辦企業合作,帶動群眾致富;四是組組聯動,根據各村民小組地理位置、資源、產業現狀的不同,劃分成片,聯動致富;五是戶戶聯動,通過一戶帶一戶發展中藥材、魔芋、木瓜、養羊等聯動致富。通過“五個聯動”模式,將精準扶貧工作推向縱深。
立足當地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確立主導產業,為貧困群眾多方謀劃致富門路。丹鳳縣城管局駐村干部李鋒進駐八龍廟村一年多來,已穿爛了2雙運動鞋。經深入調查分析,八龍廟村制定了“125”產業扶持政策,即:凡每戶新發展香菇5000袋獎勵1000元,發展1畝金銀花獎勵200元,發展1畝魔芋獎勵500元。李鋒還組織村干部和產業大戶集中培訓和外出考察,幫助村上成立了金銀花合作社和產業協會,通過采取“公司帶協會、協會加基地、基地連農戶”模式,簽訂產品種苗供應、技術服務、產品回收合同。目前,該村已發展金銀花種植戶88戶352人,建基地380畝;發展香菇種植17戶62人,年產50萬袋;發展魔芋種植16戶53人100畝。主導產業基地已初步形成,示范帶動效果明顯。
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自身優勢,穩定增加收入。商南縣總工會安排了7名干部進駐過風樓鎮小栗園村,駐村干部針對該村耕地少、閑散勞動力多,缺乏好的增收項目等村情,利用總工會聯系企業較為廣泛的優勢,推行“企業+農戶”幫扶模式,聯系商洛市神州實業有限公司將多種視頻線、數據線加工訂單移到小栗園村村民手中加工。光憑這項,260余名村民不出門就可以每個月掙1500余元,使120戶貧困家庭有了一筆穩定的收入。隊長薛濤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與干部群眾一家親。只有親近百姓,只要真抓實干,在哪里都可以為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群眾穩定脫貧為目標 多措并舉“唱好歌”
堅持群眾物質脫貧與豐富精神生活協同推進,實現物質與精神同步脫貧。商南縣委農工部駐金絲峽鎮江西溝村干部田傳宏感到,群眾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要富足,他認為廣場舞是一個可提供積極向上的交流溝通的平臺。于是他先是組織村民修建了村廣場,鋪設地面磚、路沿石1500延米,安裝82盞太陽能路燈,制作了180余幅燈桿標語,還為群眾安裝了3套體育健身設施和文化休閑設備。他積極聯系縣群藝館,為群眾爭取服裝道具,還邀請專業廣場舞老師到村教學,給群眾提供了無限的精神食糧。如今的江西溝村,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一排排嶄新整齊的房屋,一座座寬闊平坦的廣場庭院,一群群生龍活虎的波爾山羊,一張張幸福滿足的笑臉……全村到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堅持讓群眾廣泛參與管理,扶貧精準度大大提高。旬陽縣仁河口鎮駐村干部將扶貧規劃內所有扶貧項目和幫扶資金都進行公示,項目資金進入哪個村、輸送到哪一戶、什么時間完成,群眾都一目了然,方便群眾理解這項工作的內容、流程和監督渠道,讓群眾成為研判的主角。同時,堅持每年對貧困戶進行動態評選,打通“入”和“出”的通道,糾正和引導群眾對以往普惠式扶貧形成的慣性思維,讓群眾積極參與貧困人口識別、幫扶和脫貧的公開評議全過程,進一步激發群眾珍惜機遇、借力扶貧項目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強化責任,加強考核,確保群眾如期穩定脫貧。商南縣制定了駐村工作考核辦法,將包扶責任落實到每個工作隊和幫扶單位干部職工身上,單位與駐村干部、駐村干部與結對幫扶戶分別簽訂包扶雙向承諾書,完善干部包戶明白卡、包扶記事手冊,并與個人年度考核、評優樹模、提拔晉級結合起來,年終嚴格獎懲、獎優罰劣;同時建立了駐村工作“周安排、月匯報、季評比、半年現場觀摩交流、年底集中考核獎懲”的“五個一”推進機制,實行隊長駐點輪流值周制度,將扶貧工作詳細安排到每一周,由值周工作隊長督促各工作隊員開展包扶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承諾事項按時兌現,扶貧工作高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