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忠
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重要基本功之一,也是小學語文課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
朗朗的讀書聲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其豐富的表現力和情感穿透力,常常能夠激起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師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找到一條通道。但課堂是要講究效率的,一節課40分鐘如何合理安排,何時讀,讀什么,怎樣讀,是所有語文教師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讀的訓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漢語言博大精深,富于靈性和張力,尤其是蘊含著豐富內涵、清麗神韻的古詩詞,更是以其所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感,充分地詮釋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內容、情感、意境的補白,入情入味地讀,在讀中品味詩詞的情感,在讀中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文言文也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與古詩詞一樣帶有鮮明的聲韻美,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是增強文學積淀、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我就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文言文展開辯論,從最初的平聲靜氣,到后來的固執、激動,孩子們的聲調愈來愈高,情緒也越來越投入,讀出了情,讀出了味,也讀出了趣。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收錄著許多文質兼美的現代文,當我們讀著文章,品味其中的疊詞、短語、排比句式等優美的語言形式時,也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最充分地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二、讀的訓練應該為實現整體教學目標服務
語文教學不能單純地“為讀而讀”,只有把讀的訓練與實現整體教學目標聯系起來,才能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
1.應該緊扣突出文章中心的關鍵句指導學生朗讀
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我就緊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設置問題:周恩來為什么從小會有這樣遠大的志向?然后層層剖析:課件展示當時“中華不振”的現狀;感受洋人在中國土地上的蠻橫;感受巡警助紂為虐的表現;體會人們敢怒不敢言的心情;體會少年周恩來的滿腔憤慨;深究少年周恩來的沉思;比較少年周恩來與其他人讀書目的的不同。在剖析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引領學生齊讀中心句。在這樣的反復朗讀中,學生的情緒一次比一次飽滿,語調一次比一次激昂。這樣的讀,既梳理了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又讓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從而樹立起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2.應該有意識地抓住文中感人的細節描寫,通過朗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引領學生走入文本,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在教學《凡卡》這篇課文時,我就從寫信內容的“挨打、挨餓、受凍”部分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動詞“揪、拖、撈、戳”等反復地讀,體會凡卡所過的非人生活;再和回憶部分的“鄉村美景”以及“砍圣誕樹”對比讀,以“樂”襯“苦”,最后再引讀“苦苦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的部分。這樣入情入境地讀,就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3.應該有意識地選取文本中能夠充分表達作者情感的句段,通過朗讀引領學生走入作者內心,得到情感熏陶
如,《匆匆》這一課中,第一段的連續四個問句,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教學中就可以結合前文描繪春景的排比句式,引導學生反復地讀。第四段連續的六個問句,也可以在學生學習了第三段的一組排比句,感受到日子怎樣在不經意中悄然逝去之后,引導學生反復地讀悟。通過這樣的讀,引領學生走入作者的內心,體味作者真切而細膩的情感,從而讓學生懂得時間的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4.應該緊扣能夠突出角色形象的句段,引導學生讀通讀透
如《詹天佑》這一篇文章中,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的所說、所做、所想,成功地勾勒了一個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教學時我就緊扣前文的四個“哪里”,讓學生反復地讀詹天佑的“所說”,體會他一絲不茍、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接著,緊扣關鍵詞“親自、不管、始終”學習“所做”部分,在反復地讀中詹天佑身先士卒、不辭勞苦的形象便逐漸地豐滿起來。“所想”部分,更是有力地表現了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因而在教學中我把它作為了朗讀指導的重中之重:先是在“勘測線路”部分,緊扣“不怕困難”“不怕嘲笑”指導讀;接著在教學下文的“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等內容時,通過設疑: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相機引導學生再次反復地讀。在這樣的讀中詹天佑的高大形象便鮮明起來,從而也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總之,朗讀應該為實現語文課堂的整體教學目標服務,應該肩負起形成語文素養的重任。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應該在每節課中精心找準朗讀指導的突破口,讀在實處,讀在要處,讀在感人處,從而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