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
隨著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小學數學老師越來越重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體現,努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能否實現,構建高效數學課堂,課堂科學提問至關重要。
一、趣味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精巧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集中精力,觸動思維。在三年級上冊《間隔排列》的教學導入中,我首先讓學生猜一謎語:五個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長短不齊。你知道這是我們身上的哪一個器官嗎?學生一聽興趣頓生,很快猜出了是手。接著讓學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數數有幾根手指?每兩根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檔?在猜謎成功的喜悅下,學生很快交流得出: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兩個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檔,一共有4個空檔……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這樣學生就對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充滿了期待。
二、巧妙提問,突破題目的關鍵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于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事實上題目并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因此在學生讀完題目后,我會讓學生說說題目中關鍵點,以及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例如“認識千米”中有這樣一道題:跑道每圈400米,小華跑了5圈,一共跑了多少千米?有的學生是這樣寫的:400×5=2000(千米),很顯然是沒有注意單位名稱。于是在做到這樣的題目時我問:“你覺得有什么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學生很快仔細地審題,也很快發現了題目的關鍵所在,并且很開心地說出了答案。
三、引導提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
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感情色彩,努力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教師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接受信息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心理失衡,提出問題,特別能打動學生的心。
四、互動提問,激起學生的爭辯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過:“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蔽覀兊恼n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每天都有學生在出錯,如果老師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或因時間關系故意回避,那才是老師最大的錯誤。教師要好好利用課堂上出現的各類錯誤,通過提問,激起學生的爭辯,能化弊為利,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在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一課中,例題是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通過教師和學生一起動手分一分,畫一畫后,學生很快得出1/4。接下來是完成“試一試”:把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這個時候學生出現了1/4、2/4、2/4等錯誤答案。很多老師在這個環節上怕學生生出很多枝節,往往只要寫有正確答案的孩子匯報一下即可。我認為此舉欠妥,何不將錯就錯,讓學生來個小小的辯論,讓寫錯的孩子不僅知道自己錯了,還知道為什么錯了,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在寫錯的孩子和寫正確孩子中各挑一名,提問:你能為自己的答案說說為什么嗎?通過辯論,寫1/4的同學明白了沒有搞清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寫2/4的同學明白了一份與一個的區別;寫2/4的同學明白分子、分母都錯了。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的智慧,教師課堂提問要隨著環境、對象的變化而變化,體現出靈活性、多變性和科學性。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路徑,追求“品位課堂,品質課堂,品牌課堂”。課堂教學中,不比誰的付出多,單比誰的效益高,實現學生發展最優化,課堂效益最大化,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