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光
摘 要:語文課的導入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小孩子比較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要從第一分鐘起就開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是需要老師在導入上花心思的。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上抓住了學生的眼球,這堂課才能順水推舟,順利到達彼岸,導入法有很多,但要因材而設。
關鍵詞:課堂導入;舉足輕重;因材而設
一、故事導入法
教師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先敘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生活實例或故事,以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學習新課興趣的一種導課方式。一般而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尤其當他們聽懂了老師講的故事時,更加樂不可支。講故事時用他們以前學過的詞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掛圖及老師的表演來導入新課,學生的興趣必然濃厚,聽課時思想必然集中。例如,在教學《全神貫注》一課時,在導入課文時,我通過學生非常熟悉的《小貓釣魚》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通過引導學生從“一心一意”這個詞,引出近義詞“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從而自然地導出本次課題《全神貫注》。
二、音樂導入法
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同時也能激發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適的音樂導入語文課堂,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在教學《游子吟》這首古詩前,可以在學生看到插圖“母親為兒子縫補衣服”樣子的基礎上播放一段《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讓學生體會這首歌曲的含義,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還有在教學《幸福是什么》這一課前,播放音樂《幸福在哪里》,讓學生體會歌詞的大意,師:是呀,幸福就在我們辛勤的工作中,就在艱苦的環境里,那么什么是幸福?這節課,我們就來領會幸福是什么。選擇合適的音樂導入,不僅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中去,還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三、直觀演示法導入
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源泉,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節課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因此,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設計巧妙的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道它吃蒼蠅、蚊子后,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學生驚奇地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斷的,斷了以后又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后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并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種導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圖片導入法
盡管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里很多課文都有插圖,但是為了能吸引學生課前的注意力,有時候用自己準備的一些圖片導入新課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女媧補天》此節課的學習中,教師在授課之前,可以將有關女媧的圖片以及她補天的圖片,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對美麗圖片的觀賞中,產生出對此課所學內容的深度了解的意愿,為教師的授課打開良好的局面。這樣就導入到課文學習中,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去閱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興趣是求知的良師,教師有針對性、創設性地設計導入,能為課堂教學注入神奇的力量,使得“課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應運而生,從而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得到發展和提高。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