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有軍
摘 要:小學生以形象的線性思維為主,在理解問題時難免疏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重點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從而啟發和引導學生完善理解和認知。
關鍵詞:小學數學;設問啟發;邏輯;對比;探究
問題是啟發探索和認知的鑰匙。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學習過程中許多知識細節可能認識不周全。這就需要一線教師及時結合學生實際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通過問題誘導和啟發。下面筆者就結合課堂實例對怎樣進行設問啟發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設置發散問題,強化邏輯思維
為了幫助小學生克服線性思維,讓他們遷移知識生成網絡,我們可以針對新學的知識設置發散性的問題,引導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層次的思考與探索。比如針對:“蘋果重量是香蕉的5/6”這個應用命題,我們就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香蕉重量是蘋果的多少?(2)香蕉重量比蘋果多幾分之幾?(3)蘋果重量比香蕉人數少幾分之幾。這幾個問題都是比較,但是針對的比較量不同,這就讓學生從細節上注意到不同比較對象和比較量時問題怎樣解決,成功拓展知識應用面。
二、聯系相關問題,探索新型知識
知識是相互關聯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啟發,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歸類總結能力。比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們要引導大家回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相關內容:(1)分母相同的分數怎樣運算?(2)分母不同的話可以直接加減嗎?(3)如何將異分母分數轉換成同分母分數?通過這三個問題引導讓學生成功對接舊知識,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效率。
三、創設對比問題,完善細節認知
小學數學中也存在表達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不能準確把握表達細節可能就會出現理解錯誤。所以,我們要通過設置問題對比讓大家準確認知不同的細節和概念。比如學習比例以后我們給出下面問題:“兩根5米長的繩子,一根剪掉2/5,另一根剪掉2-5米,剩下的哪根長?為什么?”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可能就會認為都減去了2/5那肯定剩下的一樣長。但是我們仔細觀察就發現第一個2/5沒有單位是比例,而第二個有單位是具體長度,這樣就讓大家有效區分了分數在應用題中表示比例和具體值的竅門。
總之,問題是引導學生認知的索引,數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能抓住學生認知的關鍵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問題設置,這樣才能啟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潛能,提高數學思辨和運用能力。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