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
有些小學生總覺得習作乏味,興趣不高,害怕寫作,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如何改變作文教學的這一現狀呢?筆者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簡單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培養興趣,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是學生寫好習作的關鍵。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為,把游戲滲入習作訓練中,在玩中寫,寫中再現玩趣,作文也就成為最輕松平常的事了,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戲的快樂,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且,教師要改革作文評價方式,作文評語要有鼓勵、激發性,以表揚為主,盡量不要批評學生,可以把優秀習作在班內或其他展示的平臺上交流,并編入《作文集》,推薦到報刊或其他雜志上發表,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積極寫作,喜歡上寫作。
二、把語文教學融入生活中,與生活聯系起來
生活,永遠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在日常生活中聽、說、讀的活動總陪伴我們左右。因此,我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想、多寫,將作文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作文、應用作文。
作文是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語文是否學得好、學得扎實,是作文成敗的前提。“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把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學好語文。所以,在教學中,筆者一直讓學生把語文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緊緊聯系,把語文融入生活中,學生學習起來輕松自然,下筆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為寫好習作積累素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文章的。而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地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但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不能只讓學生看作文書,還應涉獵廣泛,看名家名篇、科普類作品和地理、歷史知識以及童話、寓言等。每讀一本書,要求學生談一次感受,寫一次體會。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大大減少。有了一定“量”的積累,才有了“質”的噴發。作文時才能信手拈來,水到渠成,這樣,才能寫出大氣、靈氣、有個性的佳作。
當然,提高習作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經常進行反思、改進,慢慢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學生在作文這塊廣闊的空間里自由地翱翔。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