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娟
摘 要: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不僅把它看成語文教學質量的標志,還看成人才素質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就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獨立閱讀能力談了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師生協調;因材施教;語言環境;能力協調
一、要注重師生協調
要實現師生協調,就必須處理好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學習時就能獨立思考。因此,在獨立閱讀能力的訓練中,必須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協調配合,始終把學生置于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教師要像一位熟悉路徑的向導,熟練地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去探索知識,鍛煉能力。教師要以親切和藹的教態和富于啟發性的教學語言來引導學生,使師生之間構建起溝通感情的橋梁,彼此融洽一致,默契融合,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文中的三幅插圖,然后讓他們自由發言,在此基礎上,再點撥指導,引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后,再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些奇石的形狀與姿態,這時教師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使學生敢學、樂學、善學。
二、要注重因材施教
傳授與學法是為了培養能力,是為了使學生能夠獨立地抓住課文重點,解決課文難點,把握課文特點,借以正確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因此,必須從教材特點、課文內容出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可盲目照搬硬套人家的做法。比如,幾個段落結構基本相同的課文,可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具體使學生學好一個段,再放手讓其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其他各段。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弄清“這一段是圍繞那一句話”來寫,哪些句子中具體描寫漓江水的特點,它與大海、西湖的水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回顧、掌握學法。學生就能悟出我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所用的學習方法:首先抓住寫水的特點的詞,再看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出這些特點以及為什么這樣寫,最后體會作者用大海、西湖與漓江水比較的方法,這樣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三、要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否堅持用普通話進行交際,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平時利用課余時間、早讀課讓學生多聽聽課文朗讀,設立圖書角、小小廣播臺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我今年任教的班級,大部分學生就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不管任何時候都堅持用普通話和同學們、老師交流,班級設立圖書角,學校設立紅領巾廣播站,長期堅持下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要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協調配合
語文教學中要培養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有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觀察思維的能力等等。閱讀教學雖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為主,但還應注意各種能力的培養協調配合,互相促進,同步互補,平衡發展。
1.朗讀和默讀的訓練
朗讀和默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中的主要活動,是積累語言材料和掌握語言規律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書面語言理解能力的根本途徑。通過讀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讀中悟情、讀中悟理、讀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又為說與寫能力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就是在不斷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朗讀默讀的訓練應占較大比重。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我先范讀,以激發學生自讀,讓學生在整體上感受“黃山怪石有趣極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了默讀,感受詞與句、句與段之間的層次,體會文章基本思路,最后再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體會黃山石頭的奇特。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學習課文,培養了獨立閱讀的能力。
2.聽的訓練
讀是從書面上理解吸收,聽則是從口頭上理解吸收,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課堂上學生不少時間都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聽的訓練,如聽講解、聽朗讀、聽提問、聽回答、聽討論等等。聽的訓練抓好了,對獨立閱讀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都很有幫助。教師要對學生從嚴要求,做到聽的時候精神集中,邊聽邊想,務求理解。例如《長城》一文中的句子:“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其中“才”字需要重讀,如果范讀時能讀出重音,讀出感情,學生就能較快地理解古代勞動人民修建長城的不易。
3.說的訓練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復述課文、討論等等都是說的訓練。學生在說之前要經過觀察、思考,然后才能較好地進行口頭的表達,口頭表達反映了其理解的程度,所以說的訓練,實際上就是觀察思維理解表達幾方面的綜合訓練。在訓練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對說的訓練應當有足夠的重視。特別是高年級,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還要注意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的時間和組織語言的時間,不要求匆忙回答,不搞問一句答一句的形式,以便學生能夠從容、有條理地發表比較完整系統的意見,這樣對書面語言的理解力和口頭表達力的提高都具有好處。
4.寫的訓練
這里說的是閱讀教學中課堂上的抄寫、聽寫、造句、編寫段落大意,全文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和閱讀文章過程中的圈圈點點、寫寫畫畫以及心得、寫讀后感等等有關動筆方面的訓練。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動筆墨就會有利于讀書。這方面的訓練抓好了,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對形成自主讀書這種終生受用的能力和習慣有著深遠的意義。
五、要注重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課堂上的閱讀訓練與課外的繼續閱讀實踐都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這個整體中的組成部分。要通過向課外閱讀延伸,以達到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課外閱讀應有目的地、有指導地進行。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作基礎,求知欲強,是閱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必須很好地組織、指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在課內教學中注意總結學法,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運用學法去進行課外閱讀實踐,盡量做到學習一篇文章時,能閱讀一兩篇有關的課外文章或某本書籍。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十萬個為什么》中的《桂林山水為什么那樣秀麗》一文;再如,教學《巨人的花園》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王爾德寫的其他童話。
總之,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成功。
參考文獻:
梁巧茹.閱讀及閱讀能力的形成[J].甘肅教育,2003(Z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