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好的情境,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學習動機,而且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乘法的簡便運算”時,我先出示了兩道計算題:(1)25×9×4;(2)376×5×2。要求學生迅速口算出這兩道題,學生感到有困難。這時我對學生說,老師馬上能口算出結果。第(1)題得900,第(2)題得3760。學生很疑惑,紛紛動筆計算驗證,果然正確。這有什么訣竅?幾十雙眼睛盯著我,急切地等待教師的解答,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二、合作探究,調動學習興趣
教師要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為學生營造主動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鼓勵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來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利用學具(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嘗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然后進行交流匯報,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轉化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很容易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由此可見,學生自主操作,親身經歷去獲得知識,理解深刻,調動了學生學習教學的興趣。
三、游戲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中,把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運用到教學中,既讓學生感到有趣,又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注意力難以持久的不足,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數學,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節課后,教師要通過各種計算的練習,進一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練得不枯燥?我設計了“摘蘋果”的游戲。學生以小組接力賽的形式,參加“摘蘋果”比賽,我把一顆顆畫好的蘋果貼在黑板上,每顆蘋果上都有一道除法算式,我說明比賽規則:小組每個學生往下傳著做,直到把蘋果上的題全部做完。看哪組同學做得又對又快。整個游戲過程氣氛熱烈。所有的學生都保持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學生都為參加游戲而高興,同時又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
四、聯系實際,體會教學樂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活動的情景,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時,我帶學生到學校新建的食堂去參觀,告訴學生:學校食堂準備給地面鋪上地磚,每塊12元,請問同學們幫助算一算,買這種地磚需要多少塊?需要準備多少錢?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去測量地面的長和寬。利用所學的知識很快計算出結果。這樣的學習活動,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而且調動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