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陳聰
摘 要:教師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前見”隱去,呈現出一種無聲勝有聲的空白結構,留給學生以自學、反思、調整、追問、探求的自由空間,比起滔滔不絕的知識灌輸,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完美地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視野融合。
關鍵詞:語音空白;視野空白;時間空白
一、利用語音的“空白”,引領理解內涵
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學生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些問題即使他們沒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一旦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
課文《老人與海》中有:“陽光下,它渾身明光耀眼,頭、背都是深紫色的,鐮刀似的尾巴在水里出沒,嘴長得像一根壘球棒,尖得像一張細長的臉。”有學生提出:“嘴長得”的“長”字,是讀cháng還是讀zhǎng?討論后,有的學生認為讀zhǎng,理由是這里是比喻的說法,將嘴比作壘球棒,而且讀zhǎng與下面的“細長”的cháng在讀音上富有變化;有的則認為讀cháng,理由是形容馬林魚嘴巴的長,進一步說明這條魚非常大,不是一般小馬林魚的嘴巴那么短。
其實,學生分析到這里的時候,“長”的讀音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長”字所蘊含的意義,因為通過這個分析過程,學生已經較深入地理解了文句內涵,達到了閱讀的目的。
二、教師呈現視野的“空白”,召喚深層對話
教師的“教”要由學生的“學”來定位。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大膽地將自己的“前見”隱去,也就是教師有意識地將他的理解、體驗、思考和見解隱去,呈現給學生以“視野空白”,會是怎樣呢?
教《半截蠟燭》時,當學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等。”我提出問題:“杰克明知道轉移情報失敗,為什么還要搬回柴火并且生了火?這堆火對杰奎琳的成功轉移情報有幫助嗎?”學生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對于第一個問題很多學生都給出了準確的理解,第二個問題卻難住了他們。這時我請他們邊默讀課文,邊靜思默想,不僅要聯系上下文,還要想象課文所描述的情景。學生經過一番思考與討論,終于有所發現:杰克雖然想以搬柴火轉移情報失敗,但他沉著冷靜地繼續生起了火堆無意中幫助了妹妹的行動。因為有了這一堆火,蠟焰就顯得微不足道,也轉移了德軍的注意力,所以當妹妹提出拿走蠟燭時,德國軍官便欣然答應了……
這時,我適時地表揚了他們:“這些隱藏在課文深處的妙處,被同學們通過讀課文時靜思默想體會出來了,很不錯。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很有道理的。”教師有意識將自己的“前見”隱去,呈現出一種無聲勝有聲的空白結構,留給學生以自學、反思、調整、追問、探求的自由空間,比起滔滔不絕的知識灌輸來,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完美地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視野融合。
三、追求課堂時間的“空白”,涵泳品味話語言
我心里一直明白,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潛心讀書,還應當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語言。
教學《夾竹桃》時,當學到“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時,學生提出:“老師,這個‘襲字應該怎樣理解?”老師說:“你能不懂就問,這很好。誰來說說你怎么理解這個‘襲字?”一會兒后有一兩個舉手,但我并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說:“請大家再讀讀,邊讀邊想,相信很多同學都會看出來。”又過一會兒,舉手的人多起來了。大部分學生都會舉手了,我才滿意地點點頭。學生發言很熱烈,有的說,從“襲”字可以看出作者用了擬人寫法;有的說,還可以看出夾竹桃香氣的濃郁,彌漫的范圍很廣……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表現合作、探究的熱烈與積極,往往是問題一經提出就“下面開始討論”,或者“誰想出來了?”“哪一個先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速度對語文閱讀是不可取的。其實一切對話無非由說話與用于沉思的時間所組成,在問與答之間要有充分的時間“空白”,以便于學生沉思。與其發問頻繁,表面僅限于兩三名學生思考,不如讓全班眾多學生沉著徹底地思索。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