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華
摘 要:低年級隨文識寫教學一直被視為畏途。如何把識字寫字自然融入課文學習中,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語文學習規律。
關鍵詞:低年級;隨文識寫;評價
低年級隨文識寫教學一直被視為畏途。聽了周忠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筍芽兒》。我看到,諸多活動在這節課上得到有效整合,被視為枯燥、機械的識字教學充滿感情和趣味。
一、從課題開始學識、寫
師:今天我們要學什么?請齊讀題。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寫寫課題“筍芽”。注意,這兩個字部首不一樣,請大家仔細看看她寫得對不對?
生:她寫對了!
師:她寫得好不好?怎樣寫還可以更好?
生:上面的部首寫小一點會好看一些。
師:這兩個字都是上下結構。要想把上下結構的字寫得勻稱美觀,我們要注意:比寬窄、上下靠近、重心對齊。(師示范板書)
周老師開門見山,點題讀題,請學生板書課題中的兩個生字“筍芽”,由此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如何書寫正確——規范——美觀。她的語言簡單干凈,語速緩慢,語音柔和,用的是二年級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提的要求也是逐層深入,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課題開始識字寫字,因上課伊始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之時,“筍芽”兩個字都是上下結構,部首卻不一樣,學生容易混淆,此處獨具匠心的設計,在極短的時間里,似爆竹驟響易徹,將課的第一聲敲在學生心靈上,激發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了學生的識字熱情。
二、讓識字有情有趣
師:雷公公和春雨都呼喚了筍芽兒,當它們呼喚的時候,筍芽兒是怎樣做的?
生:筍芽兒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懶腰。
生:筍芽兒扭動著身子,一個勁兒地向上鉆。
師:我們來寫“揉、伸、說、扭、鉆”。這些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觀察左右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注意左右相鄰筆畫的穿插,把字寫得緊湊勻稱。(師示范板書)
師:我來當春雨和雷公公,呼喚你們,你們把筍芽兒的動作演出來。(師生合作讀、演。)
周老師親切的神情、和藹的目光、熱情的期待,巧妙的設計,這些有聲和無聲的激勵語言,使學生身心愉悅,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形成了一個隨文識字渾然一體的溫馨情境。
孩子們一邊感受著竹子成長的力量,一邊學習“揉、伸、說、扭、鉆”幾個左右結構的動詞。他們在感受春光的美好,同時書寫著“世界”的美好,不知不覺中,從筍芽蘇醒到成長,每一個生字的字音、字義、字形已牢牢印在孩子的心中。
周老師還巧妙設計鳥兒與竹子的對話,啟發學生發揮想象,最終引出熱愛生命、感恩天地萬物的主題,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和自然的可貴。
三、板書示范潤物無聲
(師生合作讀全文)
師:讀得多好啊!我們來看看剛才那些字你還會寫嗎?如果會寫,當老師寫時,請大聲說出筆畫名稱。
(老師擋住生字,學生看著拼音的提示書空、說筆畫)
師:老師還要給你們帶來三個字,請讀拼音。(師示范板書“呼、喚、喊”)
師:觀察,找找它們的共同點。
生:都是口字旁。
師:對,它們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口字旁。在寫“呼”字時,橫中線上寫“橫”。在寫“喚”字時,橫中線上也是寫“橫”,“撇”畫不要寫出頭。寫“喊”字時,哪一筆要寫得大氣?
生:撇。
師:不對,是“斜鉤”,當斜鉤伸展出去,整個字會大氣、美觀。(邊說邊再次現場板書、強調)
讓學生觀察老師在田字格里的示范書寫,實際上是更直觀地強化了學生對字體的間架結構的感知,使其自發進入探究的情境,去思考如何才能把字寫“美觀”。同時,將左右結構的三個字在同一情境中呈現,在對比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字在文中的含義及書寫特征。
識字教學中,老師立足學生的發展,不是蜻蜓點水,而是春雨潤物,她蹲下來板書,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看見她的親自示范、講解,再實踐,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讓剛升入二年級的孩子們在模仿和體驗中學習,這對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個性品質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溫情睿智的評價
(PPT顯示“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
師:這是什么符號?
生:省略號。
師:誰能把省略的東西說出來。
生:菊花。
師:菊花在秋天開放,筍芽兒長大了就能看見了。剛鉆出地面的筍芽兒看見了什么呢?
生:蔚藍的天空。
師:哪個詞用得好?蔚藍!
生:春天百花盛開。
師:對呀,筍芽兒感受到了百花的爭奇斗艷。
生:河水。
師:河水潺潺流著,講得多好啊!那真是一個明亮、美麗的世界!
雖寥寥數語,但其中的藝術性、生動性都耐人尋味。當學生回答筍芽兒看到了“菊花”時,周老師并沒有說“孩子你錯了”,而是充滿了智慧與愛,告訴孩子“菊花在秋天開放,筍芽兒長大就能看見了。”同時因勢順導:“剛鉆出地面的筍芽兒看見了什么呢?”這種捕捉課堂的點滴契機、不露痕跡的點撥,引著孩子漸入佳境,使課堂高潮迭起,學生迸發智慧之花,洞開了思維的空間。
對每一位朗讀的學生,老師都給予了一定的贊美,她并不是說“你讀得很好”之類俗套的話,而是對讀錯的學生說:“讀錯了馬上就改正,你真了不起!”對膽怯的學生說:“你的發音清晰,一個字也沒讀錯!”對小聲的學生說:“這真是一個羞澀的小筍芽兒。”對大方的學生說:“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的高興我感受到了!”……這樣的贊美十分巧妙,既肯定了學生的閱讀,但也不是百分百的贊揚,還含有鼓勵之意。每一位得到老師點評的學生心里應該是美滋滋的。
誠如老師在課后研討中所言“多給孩子戴高帽子”,諸多美麗獨特的帽子一戴上去,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站起來讀書,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個小女孩從最初的緊張到最后浮現笑容,課堂上書聲瑯瑯,老師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把學生引進了溫馨生動的課堂氛圍中。
這是一節令人難忘的課,更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場。當天籟的童聲一遍一遍齊讀“我長大了!”的剎那間,我恍然悟:字在課文之中,也在課文之外。讀與寫、學與樂,就那樣融合在一起,就如同初春的筍芽兒,笑在陽光里。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