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后田
摘 要: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并非一成不變,其必須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進行改革完善,所以,教育界永恒的話題就是教育改革。而隨著課本的變動及知識范圍的擴大等因素,小學語文教學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那么,在新課改條件下小學語文教學又該怎樣進行改革呢?進一步對此進行解析,給予相應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無法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所以,為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模式就必須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相應的變革。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原因及意義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不少弊端,如,老化的教學方式、古板陳舊的教學內容等因素,而無法滿足當代小學語文教學需求,但小學語文又是學生必需的基礎課程,因此其改革尤為重要。學好語文不僅能為學生積累相應的文化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自身修養等,加上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許多小學生掩蓋自身能力而習慣強加式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將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急迫必要性,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并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綜合發展。
二、新課改條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明確語文課本為基本課程資源
在新課改條件下教師首先要革新教育理念,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觀念,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無論在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方面都要以學生為本,要清楚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志愿。當然,這不僅僅是裝裝樣子、做做門面就行的,而是需要教師從本質上認清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只有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并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放下架子,關注學生的學習感悟及經驗,及時把握學生學習動態,且要在此基礎上適當地調整自身教學的設計。
此外,傳統教學中,教師將課本視為經典只會照本宣科,但課本內容無增減,其順序也無法調整,導致了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封閉狹窄甚至過時。新課改卻要求教師靈活使用教材,并根據教學需求而進行教材的增減調整,一些過時的不理想的課文大可以刪除,而某些不合適的課文可以進行調整,或是增加一些與現實相連接的課文,如,新農村建設等類型的。
但同時教師要明確語文課本始終是語文課程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尤其是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更要如此,像那些甩開教科書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教學內容的行為一定要警惕,如,《落花生》一課,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花生默默奉獻不圖虛名的精神,反而去鼓勵學生談論梨子蘋果比花生好吃好看……學生發散思維的引導要適時,課程資源的引進要適當,一些做得較好的教師皆是學前引進作者、背景等資料,學中做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的補充,課后鼓勵學生對相關書籍文章進行收集閱讀。
2.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在當代,教育家魏書生常用課前預習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預習促使學生自學了生字詞,了解了課文基本內容,而在學生熟讀課文后,他們就會針對性地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當然,學生不會自主提出問題,因此初始階段教師要“強制”要求每個學生提問,但注意提問要求不能過高,可以是讀不準音的生字詞,可以是無法理解的語境、詞語。另外,檢查學生預習時,教師要表揚質疑、有新意的學生,并鼓舞他們更多地提問。只要時間一長學生自不然就會養成預習的習慣,并還能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其實,當前多數教師還處在對新課標、新教材的學習階段,其研究空間還很廣闊。而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我們既要懷疑創新,卻又不能完全摒棄,因為教學有法又無定法。
參考文獻:
唐美榮.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東方企業文化,2014(07):26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