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嬌
摘 要:寫作是厚積而薄發的創造性活動,積累的東西多了,寫起來就能得心應手。因此,只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和積累,寫作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關鍵詞:閱讀;積累;寫作
一直以來,寫作都是教學的一大難題。一提到作文,學生就怕,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缺乏閱讀和積累。那怎樣才能發揮閱讀的最大潛能,提高寫作能力?下面是本人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明確閱讀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年段都提出了細致明確的閱讀要求,從這些要求中也不難發現“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事實上,近些年來,各級各地區的讀書活動都開展得如火如荼,課程中也開設了專門的課外閱讀課,甚至由一些優秀的教師來上課外閱讀的指導課。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古人亦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比瞬旁醋灾R,而知識的獲得跟廣泛的閱讀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閱讀的指導,課內引領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加深理解和體驗,課外要大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明確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說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梢赃@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學生,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我班有個男生,他的學習成績只在合格線,作文總是寫得短小又空洞,但這學期下來他的作文不但寫得詳細,而且內容情節總讓我耳目一新(因為我要求的是堂上作文的,所以絕對不是抄襲的)。我就問他,怎么這學期的作文水平一下子提高了這么多,他得意地對我說:“當然了,老師,我每天都看課外書,尤其是優秀作文集,從中我真的獲益良多,我積累了很多寫作材料和好詞佳句,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以前就是因為不知寫什么,怎么寫,完全無從入手,腦袋一片空白,所以總寫不出東西來。”現在他的閱讀、寫作能力都提高了,本學期還考了90多分。
的確,教師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引導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教科書上雖然也有很多美文,但畢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是比較膚淺的,沒有課外閱讀的充實,學生的思維就顯得單一,語言枯燥。
閱讀與積累是作文的雙翼,而隨著作文水平的提高又會反過來對閱讀提出更高的要求,閱讀與作文就是在作用與反作用的循環中交替上升,步入了這樣的良性循環,作文水平就不愁不能提高了。
三、指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
1.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一味地讀,或做摘抄、讀書筆記之類的事,不但提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反之,他們認為是增加了課業負擔,對閱讀產生恐懼感和抗拒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臺,是激發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例如,開展講故事、相聲表演、故事表演等的比賽,都是學生熱捧的活動。學生在讀中感受到樂,又在樂中學,閱讀興趣不斷得到鞏固。另外,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空間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校的圖書館、班中的圖書角、生生間交換閱讀的書籍,既為他們提供了方便,又可以讓他們更多更好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
2.給予指導,避免放任自流
(1)指導選擇讀物。有些學生只喜歡看漫畫書,有的甚至愛看言情小說,這都需要我們正確去引導他們。既不能打擊他們的閱讀興趣,又要引導他們看適合自己年齡和學習需要的書籍,并且鼓勵多元化地去閱讀。每冊教材都有向學生推薦的書籍,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激發求知欲和閱讀興趣,學生會很樂意去讀的。如,《儒林外史》《城南舊事》《愛的教育》、我國四大名著等,教學有關課文后,部分學生能立刻找來讀,并主動與老師交流,這時教師應在班中給予適當的表揚,以激發學生更大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互相借閱來讀,“換一本書,交一個朋友”,讓更多的學生享受閱讀的快樂。
(2)給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以不求深解、不求全解;既提倡“精讀”“細讀”的閱讀方式,也可以保留“蜻蜓點水”“囫圇吞棗”等方法,不求繁瑣分析,但求博聞強記,提倡多讀、多吟、多誦、多背。讓學生從廣闊的知識海洋中獲取充分的營養,以充實自己,豐富積累。
(3)鞏固閱讀成果,促進寫作能力。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和積累,“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學不好語文?!睂懽鞯幕A正是閱讀和積累,即不但要廣泛閱讀,還要懂得積累。寫作是厚積而薄發的創造性活動,積累的東西多了,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本人認為,要學生樂意去積累,還需把主動權還給他們。讓他們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積累,或在書上畫畫寫寫做批注,或在本子上摘抄記錄,或剪剪貼貼,或寫寫讀后感,只要學生樂于接受,并學以致用,什么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只要能在“閱讀”這塊土地上努力耕作,一定能收到“寫作”的豐碩果實。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