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坤
研究發現:智障兒童語言能力發展晚,正常兒童1歲半后語言能力發展迅速,而智障兒童一般在二三歲時才會說一些單個的詞,五六歲時才會說簡短的、內容貧乏的、不合語法的句子,甚至到入學,他們的語言發展也很落后;而且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時,常常說話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顛三倒四,講不清楚,讓別人無法理解,當說不出要說的話時就用手勢或點頭、搖頭表達。因此,為使智障兒童融入社會,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對智障兒童語言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找準病因,分析情況,進行矯正
造成兒童智障的原因很復雜:遺傳因素;母親妊娠時因疾病等導致胎兒發育不良,或分娩時嬰兒腦部受損傷;出生后發生腦膜炎等疾病;極度缺乏早期教育致認識能力發展極差、心理活動發生障礙等。一般來說,智力殘疾的程度越嚴重,語言發展越遲緩,語言發展的水平也越低,不僅詞匯量少,有的智障兒童二三歲才會說一些單個的詞,到5歲才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有的上學以后,連自己家住哪兒也說不清楚。
因此,我們應該為每位學生備好個人詳細檔案(包括從出生到入學的病史),對言語有障礙的兒童進行個別強化教育,制訂好教學個案。如進行發音器官訓練(包括舌操訓練、發音訓練和拼讀訓練),特別是舌操訓練很有必要。因為舌頭是否靈活,是發音準確的關鍵。
二、借助肢體表意,開發語言興趣
對智障兒童學生來說,因其智力水平比同齡兒童低,發展慢,再加上生活環境中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普遍缺乏溝通的動機。即使當別人主動與他們接觸時,他們也會表現出目光游離,心不在焉,然而往往會被教師的肢體動作所吸引。
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盡力把學生看來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借助肢體語言吸引學生學習的目光來完成。如教《走路歌》“摔一跤,我不怕,爬起來,笑一下;水溝攔,我不怕,鼓足勁,朝前跨;石頭擋,我不怕,彎腰叫它搬個家。昂首挺胸朝前走,困難再多也不怕”這首兒歌時,根據兒歌內容設計障礙物水溝和石頭,編出不同的肢體動作,通過讓學生看、做兒歌中動作:摔、爬、笑、跨、搬等,吸引學生注意力,作出積極的反應。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人的身體、頭、四肢都能變化出各種動作,加上豐富的面部表情,表現的內容就更加廣泛了。
因智障兒童病因的不同,每位孩子的功能損失也不一樣,所以教學中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設計難易不同的動作,讓每個孩子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具有溝通的興趣。
三、培養觀察表述能力,讓其樂意說話
上天是公平的,當他給你關閉了一扇窗,就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對于智障學生來說,他們雖很難理解普通學生能夠掌握的內容,但他們會比一般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這個世界,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以及其他的一切。
教材中的插圖與文字相比較而言,有著藝術形象的可視直觀性,容易取得讀者的認同,贏得讀者的信賴,并作為視覺語言讓讀者在不假思索中接受。所以,當智障兒童面對語文課本時,總是先看插圖,由插圖激發閱讀課文內容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培養他們觀察插圖,引起圖文之間的思維互動,或啟發學生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寫景,或神形兼備地描述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竭力熔詩、畫、情、景、色、聲于一爐,使之想象欲得以誘發,使其敢說、樂說、好說。當然我們對于輕、中、重不同程度的智障兒童可以有不同的掌握要求。
總之,在智障兒童的語言教學中,加強語言教學策略研討,不僅是智障兒童融入社會的關鍵,也是他們能過上正常人生活的保障。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