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歌唱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學中,多數學生發聲方法不正確,往往會出現喉頭發緊、發癢、聲音直白、漏氣等現象。這樣既表達不了歌曲的思想性、藝術性,又失去了歌曲原有的風格色彩,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不良習慣,給嗓音造成傷害。那么怎么進行歌唱,才能使學生正確完整地唱好一首歌曲,使之音色優美圓潤動聽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規范學生的坐姿、站姿
在教學中歌唱姿勢是很重要的,有了正確的姿勢,氣息才會通暢,平穩。練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坐椅子的一半,身體端正,雙腳分開與肩寬大小;臉部肌肉放松,下巴放下,身體自然站立,精神飽滿,愉悅,根據歌曲內容而富有表情。
二、對學生進行吸氣、呼氣的練習
在教學中,讓學生簡單了解歌唱器官構造和發聲的簡單原理及發聲規律。用科學發聲方法,由易到難的發聲過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練習時,要求學生身體自然放松,打開喉嚨,用較輕的、半假聲音,從低到高音發聲的順序進行,然后讓學生用自聲和發聲后有氣息高位的聲音進行對比—分析—鑒別,幫助學生分辨正確聲音建立起正確的發聲方法。多做示范和范唱,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較容易接受的實例進行發聲練習。
三、在發聲練習時,幫助學生打開喉嚨
在歌唱教學中,氣息的控制非常重要,因為聲音在氣息壓力的充分支持下,以輕的,半假聲開始。練習時,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舌根放松,下巴放下,用半打哈欠的辦法,幫助學生打開喉嚨的感覺。這樣較容易自如地進入頭腔而獲得共鳴。如果喉嚨沒打開,舌根發緊,下巴沒放下的話,就好像正在放水的水龍頭按了一個手指,水受到阻力后,就會向四面濺開,水的流淌也會變得又細又扁。由此證明,發聲必須打開喉嚨。氣息要有支點,因此在歌唱發聲中,及時地調節共鳴,才能使歌唱聲音統一,色彩豐富,音色優美。除此之外,聲音和樂感的練習也是必要的,在教學中,進行樂感練習,包括聲控,音量機。
四、在歌唱時共鳴腔的運用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共鳴腔的產生及作用。口腔共鳴發聲時,笑肌微提,下頜自然放下,上頜有上提感覺,通過聲帶—咽喉—口腔—引起震動,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共鳴效果明亮,靠前,易和頭腔聯系,減少咽喉負擔,起保護聲帶作用。頭腔共鳴,在口腔共鳴基礎上,把聲波在硬腭上的集中點稍向后移、下頜放下,同時軟腭和小舌頭上抬,這就獲得頭腔共鳴,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滿。胸腔共鳴,咽喉部做半打和錢狀,發聲時,下頜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腭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震動,并繼續能轉換,音區轉換,聽覺發生位置固定。在練習中,逐步解決學生的音高感及力度辨別,節奏感,注意歌曲思想內涵的挖掘。在音樂歌唱進行時,教師啟發學生自己理解—聯想并及時對音樂作品作出反應。
中年級學生在低年級的基礎上,對發聲練習已有了基礎,三年級已經進入了合唱學習的階段,在教學中,進行合唱訓練,要掌握一定的訓練技巧,初步訓練應在學生感覺不到有負擔的狀態下進行,兩個聲部好像在比賽誰唱得準,在不知不覺中,唱出一個大三度效果,分聲部時一聲部音色明亮,音域寬廣一些,二聲部音色結實粗壯一些,要把自然嗓音,識譜能力強的學生分別安排在各聲部,起帶頭作用。一個學生會唱兩個聲部,有利于聲部間的穩定與和諧。更應努力使學生沉浸在整個動人的樂曲中,在練習過程中,要時刻檢查自己的聽覺是否準確,口型是否正確,音準,換氣是否到位,練習時,精神要高度集中,看清歌曲中的音樂符號和力度記號,聲音適度、和諧、均衡,切忌喊叫,要有保護嗓音的意識。教師在日常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歌唱的具體情況,如音高、音色、音準等做以記錄,建立個人檔案,作為依據,以備下學期參考使用。
總之,歌唱教學是一門嚴謹的藝術,它要求有正確的發聲方法,音色優美動聽,必須有嚴格訓練方法和科學的發聲及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