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華
曾經的我,以關心學生為由,時常把滿腔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拋向學生;曾經的我,以熱愛學生為名,做過一件件自以為是,卻傷害了學生心靈的事。后來,我意識到頻繁沖學生發火,不但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于是,我積極參加各種心理知識的學習培訓,平復了自己煩躁的心,再把所學的知識,慢慢運用到學生的教育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關注學生情緒,引導健康成長
我參加了“NLP簡快身心積極療法”培訓,收獲頗多。其中,我對有關“情緒”這一方面的內容印象最深。培訓中,我對“情緒”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一味控制自己的情緒,對身心健康不利,知道了通常我們所說的負面情緒都有其正面的意義,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現在,在教育工作中,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情緒,做好相關的教育引導,不再隨便對學生嚴厲批評。
開學后第二周,班上舉行了班干部競選。我搬了個凳子坐到旁邊,讓學生將選舉方法由一貫的舉手改為豎大拇指。小松走上講臺,未開口講,手先舉到了胸前,一開口手也隨之動了起來,像在胸前畫圈圈。臺下的同學看著小松緊張的模樣,笑出了聲,我也忍不住笑了。小松從頭開始講,又被笑聲打斷,小松哭了。我扶他回到座位,等他平靜些了,在大家的掌聲中,他再次走上講臺。終于他的演講結束了,但競選沒成功,我發現課后他的情緒仍有波動。于是,我打電話與家長聯系,告知情況,請家長做好安慰引導工作。第二天,在小組長競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選舉小松。終于,成功當上小組長的小松展現了笑容。
學校重新分班時,班上來了個皮大王,叫小偉(化名),開學后不久,因為他的“出手”,害得同桌抗議不肯與他一起坐,父母、老師陪著他一起送被他打傷的同學到醫院檢查,讓我很是頭痛。小偉的力氣大,他一出手碰到同學,同學會感到疼痛,就會覺得小偉是在欺負自己。同學不愿跟他玩,讓他覺得孤單,怎樣排解這種孤寂呢?小偉想到的方法就是繼續惹同學。我在想,他如果不這么做,或許會患上孤僻癥,積壓這種對周圍人的不滿情緒太久,可能會做出對自己、對他人傷害更大的行為。一日,幾次被小偉打到的小王的爺爺找到教室,想警告他別再打自己的孫子,沒想到小偉朝著老人大叫:“我不是故意的,小王已經原諒我了,你干嘛還來罵我?”我跑進教室時,兩人的情緒都很激動,激烈的口舌戰繼續著。鈴聲響了,氣呼呼的老人向我說了聲對不起后走了。課后,我看小偉平靜點了,就找了幾位班干部一起坐下來分析,小王的爺爺為什么會那么做?幾個孩子都想到了“憤怒”,我引導著,讓他們看到老人的“擔心”“害怕”。我和幾個班干部都表示能理解小偉心中的委屈,但也告訴他,當時如果注意禮貌,替老人想一想,真心地道歉,老人的言行肯定也不會這么激烈。一番疏導之后,小偉平靜下來了。中午,恰巧小王的爺爺來給小王送藥,未進教室,在走廊上。我問小偉是不是該向爺爺道個歉,小偉說要的。我沒跟著,但隱約聽到老人的態度變了,連說“這樣就好,以后和小王好好相處就行了。”
處理以上兩件事情,我都用到了培訓班上學到的平靜的方法,不單是引導學生平靜了心情,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的關懷之心。關注了學生的情緒之后,我覺得自己還要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我的教育工作中多了平靜思索,少了沖動行為。
二、了解學生心理,化解學生矛盾
學生與學生相處,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如果我們能了解學生的一些心理想法,那么化解這些矛盾會比較順暢。
記得一天中午,上完科學課,學生陸陸續續回到教室準備去吃午飯。早回到教室的曉×故意伸出腳絆了小于一跤。小于的膝蓋撞青了,牙齒撞到地上出血了,她哭個不停,飯也吃不下。而曉×坐在座位上,一臉不知所措的樣子。
曉×是個幼稚的孩子,我曾經在他的作文中讀到他趁大人不在家,幾次燒紙玩火的故事,他覺得好玩,沒引發什么大的事故,他一時是意識不到這樣做的危險。我問情況時,曉×直接告訴我他是故意的,就是想跟同學鬧著玩。而小于本來就是個膽小的女孩子,摔痛了,出血了,心里害怕加委屈。校醫告訴她沒有大問題,過會兒就好,她還是止不住哭。我知道她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安慰,需要老師主持公道,懲罰那個闖禍者。
了解了這兩位學生的心理,我平靜地處理了這件事。
首先,安撫“受傷者”。我讓同學陪著小于去了醫務室,確定沒有大礙后帶他們到食堂吃飯。小于哭不止,還說吃不下飯。我站到她身后,一邊輕輕地由上而下地揉她的脊背(這個減壓安撫的辦法我也曾經教給了我的學生),一邊說:“吃點飯菜會讓痛減輕些,牙齒痛就慢慢吃,多喝點湯。”在我的安撫下,小于慢慢吃起來。我讓班長和小于的一位好朋友陪著她,讓她慢慢吃,吃好了到操場上散散步,曬曬太陽。小于今天帶的水果是橘子,校醫說現在不要吃酸的,我就削了一個蘋果切成小塊,讓班長拿下樓去,允許小于在操場上坐著吃。就這樣,午間休息結束時,走上樓的小于已擦干了淚,平靜了下來。
其次,教育“闖禍者”。當天下午的課上,我讓全班同學就此事談談自己的看法,自然學生都說曉×不該這么做。曉×當場向小于道了歉。但,我想就一句道歉還不能讓曉×記著這次教訓。于是,我提議讓曉×今天幫小于收發本子(小于是課代表),并幫她做值日。學生都贊成這樣做,小于笑了,曉×也做得挺認真。他們,一個認為老師公平處理這件事,心理得到了安慰;一個真心想負起責任,所以讓他多做事他也開心。
最后,我給雙方家長都打了電話。給小于媽媽的電話是讓她晚上注意孩子的傷,萬一有什么突發狀況,老師先說在前,家長也有心理準備,不會特別著急。給曉×媽媽的電話是讓她配合教育,我也告訴了她對曉×的處罰,但并未嚴肅地要求她一定要好好教育,而是分析孩子也是貪玩、幼稚,讓她多與孩子談談心,做好引導。
三、創造恰當機會,放飛學生心情
我在班級中開展敞開心扉寫心理日記的活動,與同學、老師甚至家長交流放飛心情的活動。剛開始,學生有的不知怎么寫,有的不敢吐出心聲,沒人來以此與我交流。在我的一再保證保密和努力引導下,部分學生現在經常寫日記與我交流,我也一一認真回復。這對我了解班級情況,處理一些不良現象很有幫助。自然,這最后的得利者還是學生,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那一學期家長會之前,學生正好寫了篇作文說自己的心里話,我發現有不少學生是在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訴說心里話。所以,就借這次家長會,讓孩子們與我們各位家長之間也來一次真心的交流。心里話是以信的方式呈現給家長的。信的內容我都沒有看,孩子們在寫的時候有些猶豫,說是怕爸爸媽媽看了自己的心里話要罵自己。于是我在家長會上請求各位家長,不管孩子在信里寫了什么,請不要因為這封信去批評他們,珍惜這一次與孩子交流的機會。事后,有幾位家長在征得孩子同意后與我交流了孩子的一些問題,這也為學生的成長架起了寬闊之橋。
由“心”出發,把心理學的一些知識運用到學生的教育中,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我們的教育也變得更輕松了。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