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芳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用真情實感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如何在具體的語文學習中進行作文教學呢?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真實為文的建議。
關鍵詞:生活;實踐;再現;勤奮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作為語文教學一翼的作文教學,更迎來了新的挑戰。作為語文教師,在重構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同時,在繼承、揚棄、發展、改變的同時,結合筆者多年的作文教學經驗,產生了培養小學生真實為文的一些思考。
真實源于生活,基于實踐。學生的習作也是“文學作品”,既然是文學作品,它就源于生活,且有高于生活的水準。真實為文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真心傾吐,一是真情流露。也就是說,要用真心真情進行表達和抒寫,要從學生一開始寫話起,就培養學生這種真實為文的品質,從講真話開始,真話來自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少,語言也就相對貧乏。生活的概念很大,它不僅僅是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而且也有從閱讀開始的生活。例如,看影視、上網、閱讀書籍等,都是學生生活的范疇。從這些生活中,學生都能汲取到成長的養分,發展的力量,語言的信息以及作文的真實素材,關鍵是教師如何培養他們將這些素材“加工”,變成習作。
實踐出真知。現在的學生很少參加生產勞動,所以要讓學生抒寫勞動的艱辛、勤勞的美好,學生就無從下手,不知所云。這時指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非常關鍵,提前醞釀,周末讓學生在春耕中與家長一同去田地里勞作,感受勞動,讓學生記做家務勞動日記。這樣,學生就能寫以“勞動”為主題的作文了。否則,寫出來也缺少真實,更不會出彩。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記生活日記的好習慣,讓學生隨時記錄下生活的痕跡、成長的足跡,進而鼓勵學生從生活感觸中抒寫感言,讓感言閃爍出思想。要培養學生記日記,記成長的日記,留存日記,使日記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庫,為學生走向作文成功邁出第一步。
寫作精神的培養,是學生作文呈現精彩的原動力。人生需要精、氣、神,寫作也需要有精、氣、神。一旦擁有,它將變成寫作的力量,一發而不可收。除此之外,真實為文,還需要培養學生勤奮持恒的生活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勤奮持恒的寫作精神。勤奮的寫作品質一旦形成,它將使學生的寫作內心更加強大,寫作心理日臻成熟,如此,學生真實為文的寫作個性將形成,并影響孩子人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高愛琴.培養小學生語文積累能力點滴談[J].黑河教育,2014(0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