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坤
研究發現,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育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成效。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也不謀而合地發現,智障兒童由于智力不足,行為活動、能力的某種局限,他們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加之在周圍環境中遭遇的歧視、冷遇,甚至是欺凌、侮辱,自尊心受挫,也使他們自信心喪失,從而產生一種負面心理,嚴重影響他們身心的發展和缺陷補償。這種相互影響,往往會在他們身上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認為智障兒童教育,首要問題是恢復和增強智障兒童的自信心。
一、強化小步子訓練,燃旺成功喜悅自信心是一個人活動成功的內在精神支柱
有自信心就能使智障兒童產生將事情做得好一些的愿望,從而激起他們的內在精神支柱,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先決條件。為此,我們常常把生活中正常人一步就能完成的事分解成多個步驟,讓智障兒童一步步完成。每當孩子做好一步,我們都一起贊揚他。以生活中的刷牙為例,首先,要教兒童知道什么是牙膏、牙刷、牙盅,它們放置的地方;接下來是拿牙刷、拿牙膏,將牙膏擠到牙刷上,旋緊牙膏蓋;打開水籠頭,用牙盅接好水,關好水龍頭;把牙刷伸進牙盅沾濕,將牙刷放到口中,上下里外刷;大致三分鐘左右,喝點牙盅的水漱口,在牙盅里清洗牙刷;旋開水龍頭,清洗牙盅,將牙刷、牙膏放回牙盅;將牙盅放回指定地點,拿毛巾擦拭嘴及手,掛好毛巾。將教育訓練內容分解成幾步,不但容易讓智障兒童接受,而且為成功做好下一步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小步教育訓練方式,實際上也符合普通教育所實施的可接受性原則。
二、抓好獎勵機制,強化兒童的正確行為
因為獎勵能給兒童帶來愉快,為了繼續得到愉快,兒童就會重復那些受獎勵的行為,使行為穩定化、習慣化。因此,我們在教育訓練智障兒童的過程中,會制定出各種各樣用于智障兒童的獎勵。常用的幾類獎勵方式是:(1)消費品獎勵。主要指吃或喝的東西。(2)操作活動獎勵。指在兒童的恰當行為之后,允許他進行一定的活動作為獎勵,如讓他玩玩具,給老師當小助手,或讓他第一個進行某項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是兒童感興趣的。(3)擁有性獎勵。指給予兒童所喜歡的某些小物品,如餐具、皮球、手帕、蝴蝶結等小玩意兒。(4)社會性獎勵。主要指口頭表揚與符號獎勵。符號獎勵是結合口頭表揚再給記一個符號,如在名單上貼上一朵小紅花或記上一個五角星,以此激勵兒童保持良好的學習成績,繼續向上。擬定獎勵機制時,以下幾點應加以注意:①明確獎勵孩子的是什么。②選擇好適合于兒童的獎勵方式和內容。③應在所要求學習的行為正確完成之后即給予獎勵。④在使用其他多種獎勵形式時,應同時結合口頭表揚。⑤盡可能使兒童體驗到對其行為得到的自然獎勵。
總之,在完成智障兒童的教育和訓練的最終目標——使他們成為殘而不廢的、能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的有用人才的訓練和培養過程中,首要問題是恢復和增強智障兒童的自信心。鼓勵,就是使智障兒童重獲自信心的保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