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明
摘 要: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氣,擺脫死板僵化的程序式內容設計,以活性的真情實景去滋養學生的靈氣,開闊學生的生活視野,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豐富他們的精神素養,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境和態度與文本對話,語文課堂會充滿無限生氣。
關鍵詞:去功利;多樣化;有生氣
無論是在平時上課還是上公開課,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有功利性傾向,不能給予學生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享受,也不能打開學生的生活視野,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豐富他們的精神底蘊。
這還得從我校盧老師的一堂語文示范課《醉花陰》說起,這節課從課堂導入、作者介紹、作品賞析、文底深厚的盧老師,旁征博引,聲音如黃靈鳥般婉轉動聽,給人的感覺如大師般,字字珠璣;如學者般,滿腹經綸。整個課堂如春天般,和風細雨;如曲苑雜壇般,妙趣橫生。聽課的師生無不沉醉。可是到了“拓展訓練之如何鑒賞古典詩詞”談鑒賞表達技巧這一環節時,盧老師卻說:“在考試時,一般問‘這兩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就是教你鑒賞表達技巧了。這種題的答題格式……只有這樣考試得分才能給滿分。”學生陶醉的神情瞬間消逝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敬畏,一種小心翼翼,并趕緊掏出筆“沙沙沙”記起了這一“黃金模式”的經典答題方式……不見了一絲幽怨、無奈、凄涼……給人的感覺,課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得分而來,好不遺憾!這種語文教學只能抑制學生潛在的感覺本能和創造需要,扼殺了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
那么怎樣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氣,擺脫那些僵化的設計和操作,以靈動的真情實景滋養學生的靈氣呢?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教學內容需豐富性
什么是語文?生活即語文,語文體現于生活。何為生活中的語文教學內容?生活中學生偶然想到的,碰到的,閃現過的思維,渴求了解的,解決后能有助于激發他們興趣的一切真實事物和問題,都是語文課的學習內容。語文課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范圍的廣泛性,導致了課堂結構的多變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因此,要不斷挖掘、開發、利用課本、校本、師生生成的課程資源給學生創造廣闊的、令生命自由生長、令靈氣任意飛揚的生活空間。生活中的一切,諸如,星辰日月的滄桑變化,高山流水的神韻點贊,聲色情韻的鳥語花香,風霜雨雪的形色飄幻,詩詞歌賦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時空間的神秘玄妙等宇宙萬物的一切能使用母語的文化,都應該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研究的主題。所以,不要為考而教,為考而學,不要讓語文教學僅僅局限于“課本”,讓學生多聽、多讀、多寫,隨著讀寫聽說的語文實踐,學生定能釋放出靈氣的能量來。
二、語文課堂需具有開放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而過程的開放也許會影響某些課時的教學進度或教學任務,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在教學《推敲》一課時,如果老師僅僅拘泥于學生只知道故事所蘊藏的道理,則這堂課就失去了張力,而無生命力可言。但我在講課時突然想到:既然唐朝是中國文學史上詩歌最興旺的時代,何不夢回唐朝,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詩介紹給大家聽一聽,欣賞欣賞呢?然后也仿照賈島吟誦一句或兩句自己即興創作的詩詞,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這樣既讓孩子們懂得了仔細推敲字句的好處,又讓學生有了作詩的欲望,獲得成功感。打這以后,我發現學生對詩歌越來越感興趣,也更喜歡上了語文課堂。所以,我認為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是不成功的課堂,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
三、教學評價需多樣化
語文教學是根據目標的“多維”設計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則是通過一個個教學目標而展開,側重于目標達成和學習方法與過程,這正是新課程力圖構建的三維目標,而新課程正是通過學生學習過程的延伸,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學生的靈氣得以生發,個性得以張揚。因此,課堂評價語言中的“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好”這樣簡單的、慘白的語言評價時代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有活力,有激情,有針對性——“情感化”的課堂語言評價。所以,在評價過程中應將側重點放在教與學的全過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看教學目標確立是否合理,教學策略、方法整合是否科學有效,實踐活動是否全員參與、全程體驗,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另外,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也是教學評價中的重要方面。
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擺脫功利的束縛,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才能才會盡情釋放,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才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謝友遷.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J].基礎教育研究,2009(1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