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程的廣泛傳播使數學微課程受到了數學專家、學者、教師與學生的重視。因其基本特征及其特點,使數學微課程成為能夠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新形式。
關鍵詞:微課程;學習興趣;學習習慣
“微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活動中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數學微課程因為其畫面感生動、趣味性強、教學內容豐富、主題突出、傳播方式多樣等特點使數學微課程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數學微課程在提高了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數學學習習慣,因此筆者認為大力發展小學數學微課程是很有必要的。
一、微課程滿足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個性特征
科學證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時間是在10分鐘內,而微課就此將視頻“公開課”縮減為5至8分鐘的精華內容,并在講授完畢之后,數學微課程還會給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及測試題,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小學生對事物好奇、好動的個性特點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將更短,而小學生剛剛真正接觸數學,對數學應用意識淡薄等學習特點,使得數學微課程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滿足了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特點和個性特征,能夠在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習慣。
二、數學微課程是提升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數學也是一樣,如果當學生認為數學是無趣、枯燥的,那么他們自然就會排斥,不再愿意學習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對某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一套屬于自己完整的數學求知過程。
1.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筆者初次看到的微視頻是一個關于《二十以內的加減法》的獲獎作品,這個視頻正是以叮當貓、小狗送給兔八哥胡蘿卜創設問題情境,它像播放動畫片一樣呈獻給孩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過叮當貓的呆萌、小狗的友善、兔八哥可愛的畫面直接沖擊孩子的眼睛,同時也開發著孩子們的思維,在生動的畫面中慢慢尋找到一種數學的魅力,讓枯燥的數學課堂更加充滿活力與歡快。小學生的好奇、多動是必然的,微課的優勢能夠使孩子全神貫注地接受這一次教學。
2.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筆者認為,在數學微課程中加入數學教育游戲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柏拉圖認為:“游戲可以引導出孩子的學習天性,因此主張以游戲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戲的基本思想在于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潮流,承認并尊重學習者當前的生活價值,其基本目標和實現方法在于促進學習者真正‘生活的體驗與樂趣和‘學習的目的與手段的融合。”讓學生在游戲中接受數學,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數學微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
數學微課程特別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個性特征,試圖分析學生的各種學習習慣,從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筆者就數學微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做出分析。
1.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知識點、教學環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筆者認為,學生對于材料產生興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真正了解、理解、掌握、運用,數學微課程就是針對于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更加具有針對性地展示給學生,這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同時掌握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使他們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
2.便捷性、實用性、多樣化傳播手段
數學微課程教學內容簡化、傳播方式多樣,特別是伴隨著電子產品和網絡的普及,學生對于微課的使用更加方便、便捷。將數學微課程下載到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上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數學、學習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尤其數學微課程滿足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這樣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點的不同需求,達到“人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并且將“要我學數學”轉為“我要學數學”,從小培養學生獨自樹立正確學習觀的能力。
在數學微課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快樂,收獲了知識,這種課堂才是兒童真正向往的課堂,小課堂大學問,數學微課程正是喊著著見微知著的口號和秉承以小見大的理念,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細微變化,從微處著手,給學生提供一個他們真正喜歡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梁培斌.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12).
[2]花景蓮.淺談小學數學中的數學游戲[J].東方青年:教師,2012.
[3]張文選.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對策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雪婷,女,1990年6月出生,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學課程與教學論。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