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旭輝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讓學生學到更多語文知識,順利完成小學語文任務,教師就必須下一番功夫。我在語文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巧布疑陣,激發興趣
語文課教學,應該是生動活潑、清新明快的。但是如果不精心準備,不多創新,多改進,同樣也會上得枯燥乏味,讓人生厭,沒有興趣。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新奇的事物容易引發學生的有意注意,同時也會產生興趣,就語文課來說,學習每篇新課,開始時,學生都有一種好奇心理,只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巧布下疑陣,激發其求知欲望,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新課前,教師不先介紹文章內容,只是說,這篇文章有兩處寫得最好,有三個詞用得很精彩,看誰能找出來。然后讓學生讀課文,由于有問題在等待回答,所以在讀課文時非常認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學生討論,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習的熱情一下子就上來,效果很好。
二、小題大做,求全責備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事看來是小,實則不然,所謂教育無小事,只有小題大做,求全責備,才能使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學習才能認真,一絲不茍。如,在字詞教學中,一般都認為小學四五年級了,不必認真講解,讓學生隨便記。教師不重視,導致學生學不好,有的生字不會寫或寫別字,詞不會解釋或望文生義,寫作文時錯字連篇,用詞不當,讀課文不流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把識字教學放在重要位置上,反復訓練,常抓不懈,要從音、形、義全面理解,該記得必須記,嚴格要求,親自把關,結果,學生對所學生字、生詞都能準確無誤地書寫、解釋,豐富了詞匯,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三、學海導航,重在創新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導演”,怎樣“導”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這就要求教師對每一篇課文都要吃透,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要深刻,不能一知半解,自以為是,要精益求精,要用最短的時間,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注重“導”,而重在“演”。盡管演的水平較高,但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會發揮出來,效果也不會令人滿意,往往事半功倍。教師通過提示、點撥、疏導、解疑等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盡可能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設性地進行學習。
四、質疑問難,教學相長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和學生相互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思考一些問題,發現一些問題,提出一些問題,才能經過討論能夠解決一些問題。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開辟了“質疑問難”,即每學一篇新課,學生在處理好字詞,熟讀課文之后,根據不同的課文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凡是和課文有關的,只要不理解都可以問,教師逐條記錄,然后分別解答。解答時,不一定都是由教師做,每一條先由學生回答,對的肯定答案,不完全的,由學生討論補充,平時要多讀書,否則就不容易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教師必須有一定的教育機智,對有些出乎意料的問題或是與學生共同探討,或是當作問題留給學生思考,自己下課后再研究,然后在下一節課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釋。這樣做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迫使教師認真備課,刻苦鉆研,博覽群書,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五、學后一博,聚沙成塔
每個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后都有所收獲,但學生不善于積累,當時明白了,以后會忘掉,復習時又容易疏忽。針對這個問題,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每學完一課,凡是認為是新的,原來不理解的,很容易忘掉的知識都要認真做記錄,以便隨時復習,這樣學一課記一些,每一課都有收獲。這種做法,不但對積累知識有一定的作用,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其實,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經驗,努力探索,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就一定會在教學工作中有所成績。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