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向偉
教師在工作中,除了鉆研教學之道以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如何給予學生可供他們終身受用的人生教育。教育是充滿藝術性的工作,這一理念支持著執著于教育事業的有心人,他們發現了語言的藝術。不僅是口頭語言的藝術,更需要書面文字的交流藝術。在此我想談談自己對師生的書面交流的粗淺認識。
一、師生的書面交流應以真誠為前提
“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的心是敏感的、純真的,為人師者要想很好地與學生溝通,首先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非施壓式地指導、指示,或想當然地去推斷,用“真誠”搭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這樣,學生才會敞開心扉與教師分享自己成長中的快樂與痛苦,才會向教師詢問不明白的事情,才會向教師發泄內心的壓抑與痛苦,甚至描寫出自己內心朦朧的情感體驗。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為學生著想,才能以“真誠”換來“真誠”,師生之間的交流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師生的書面交流應以適時為原則
凡事都應有度,教師的教育工作更應注意“度”。世上有萬能的鑰匙,卻沒有常用不衰的辦法。師生的書面交流并非時時可用、事事可用,應選擇恰到好處的時機。這個時機也許是學生犯了很大錯誤后的反思,也許是茫然時、矛盾時的頓悟,也許是困惑時的發問,也許是無助時的呼喚,也許是集體跑偏后的自評。在觸及學生心弦之時,在學生犯錯時,我一般不讓學生表態,要求學生課后寫篇內心獨白,可以給教師看,也可以自己留著,字數不限。教師可以暗自留意學生的舉動,從而推測該生的認識程度。
三、師生的書面交流應以交流為宗旨
有的教師利用學生的小字條調查班級事件,然后根據線索批評學生,這是不可取的,容易“塞忠諫之路也”。教師應抱著一種與學生平等交流、真誠相助的態度,而不是調查了解。即使真的發現了什么問題,也應該冷靜處理,做到不留痕跡。
當然,雖說是師生的書面交流,更多時候可能只是教師或學生寫字條,而另一方不一定必回,而是通過其他方式做出回應,所以,只要達到交流的目的,無論形式如何都可以。
我們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生的記憶和人生之道。此時,我們更要冷靜地運用這一交流方式,并在平時的工作中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真誠地對待他們,讓自己筆下的文字似一縷陽光叩開學生緊閉的心扉。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