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小學生所生活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在家庭中得到的是父母、長輩的溺愛和嬌寵,在物質上得到了極度滿足。然而他們在情感方面,遇事“耐挫”的心理卻是比較脆弱和嬌嫩的。培養學生“耐挫”的心理品質,促進心理健康成長,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如今,許多家庭的孩子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家長的“溺愛”讓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長期以來形成對事物的依賴。所以,當他們真正面對學習、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難或壓力時,往往就不知所措,他們都希望父母或老師來幫助,缺乏獨立意識,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因此,作為老師應盡量鼓勵學生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比如,獨立思考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獨立做好個人清潔衛生、能與同伴合作學習、練習課堂任務以及老師布置的其他任務。老師還要聯系家長積極配合,只要不是壞事,只要孩子能夠做到,就讓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讓他們從依賴的習慣中獨立出來。
二、積極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
要培養學生的“耐挫”心理,作為老師,應該及時發現和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有時孩子面對一些他們自己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自卑,受到其他人的威脅,家庭的其他因素等。這時的老師,就不只是老師,也可以是媽媽,也可以是知心朋友,或者是孩子的依靠等不同的角色,去發現、去了解孩子,去積極地排解和疏導他們心中的苦悶和壓力。(1)用“心”去靠近,解開孩子思想上的小結。當他們在思想上有包袱時,都愿意和自己信任的朋友傾訴,特別是老師,孩子可能更加的信任。這時候,老師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傾訴,去了解孩子心中的問題,用“心”去和他們交流,去理解他們。(2)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疏導他們以解決問題。當他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或是挫折時,老師就是一位知心朋友,一位導師,去幫助孩子分析事情原因,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給孩子們鼓勵,給予他們自信心,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三、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現代意義的健康不單指身體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為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動。比如,可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克服困難、團結協作、大膽創新等能力,以形成堅強意志品質;通過組織各種游戲和興趣活動來樹立自信心,特別是學生中部分弱勢群體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培養立自信、陽光、健康的心態,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培養學生的心理自我調控
在我教學中,曾經遇到過一名高年級學生,由于平時成績較好,但在一次考試測驗中沒有及格,下課后表現出緊張焦慮、心情浮躁。幸好發現及時,并積極開導,他才平息下來。其實這是一種自責、是對自己不滿的一種宣泄。孩子們遇到精神打擊和不順心的事,如果不能適當加以宣泄,不僅自己不能得到解脫,反而會給別人帶來很多麻煩,嚴重的還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生活道路。所以,老師應指導學生學會開朗、豁達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并進行心理方面的自我調控能力,比如,學會放松身體和精神,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跑跑步、聽聽音樂、和同學一塊兒做做游戲;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好學習任務,即使有什么挫折和壓力,也要專心做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時盡量讓自己快樂起來,平靜地接受所發生的事情,放寬心情;多加強和小伙伴、同學、老師、朋友之間的交流,向他們說說自己身邊的事,快樂事,煩惱事。這樣也能得到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從而使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積極培養學生的“耐挫”心理,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是一名教師所應該進行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需要得到家長、社會各方面的關心與幫助,從而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擁有陽光心態,健康成長!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