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潔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但反觀如今的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由于受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一直得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應該是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廣泛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生活化;實踐活動
下面,本文就從以下兩點,對本論文課題進行說明和論述。
一、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
當前很多品德與社會教師,常常使課堂教學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導致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因而失去了學習熱情和興趣。所以,身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我們,應該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從而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各種規則與安全》這節內容時,上課開始后,我就要求班里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一說規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不遵守規則造成的后果,然后,發放安全卡片,讓學生把學校在各方面存在的安全問題寫下來,讓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再全班指名進行反饋。而后,在學生談論較為激烈的時候,順利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這樣,我通過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拉近了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對本節知識的學習中。
二、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上,一味給學生講述理論知識點,會令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我們還應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讓他們依靠自身能力,對品德與社會知識進行學習、探索,如此,既能加深他們的生活實踐體驗,又能鍛煉他們的學習與探索能力。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我們生活的地方》這節內容時,我們就可組織學生開展社區調查實踐活動,即引導學生對自己生活社區的環境、特點及變化等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記錄整理,課堂上,大家共同對調查信息進行交流分享。這樣,我一方面加深了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激發了學生對社區的熱愛之情。
總之,在如今新課改之風日益盛行的大背景下,我們一定要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在我們的正確帶動下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