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雨的形成》一課學習難度比較大,原因是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而小學生已掌握的有關科學知識并不多,教師要在40分鐘內讓學生分析推理,了解雨的形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去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只是簡單地做一兩個演示實驗,然后就去歸納、總結,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思維的發散性,埋沒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現在,經過對新課標的深入學習領會,我不斷摸索,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操作實踐,自主探究,探索出了一條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主動獲取知識的新路子,收到了明顯效果,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激趣引趣,嘗試探究
課上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景,讓學生觀察。但見習習涼風吹過,霧一樣的雨飄落在了片片葉子上,雨露在葉片上蕩漾,接著,配樂詩朗誦《春夜喜雨》在教室回響,雨景的美讓學生陶醉,同時在學生腦海中也已掀起了層層波瀾,激起了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看著眼前的雨,問學生你想到些什么呢?教師啟發學生自由談談與雨有關的事、詩、疑問等。是啊!雨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那么,雨是怎么形成的呢?這時,學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觸動了學生的思維靈感,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進入自主探究階段,為本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解疑導撥,合作探究
1.復習舊知,引導猜想
教師提問: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難,它與上節課我們學習的凝結現象是有關系的。關于凝結:(教師出示課件),(1)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鍋蓋兒上有小水珠,浴室的玻璃上有小水珠,從冰箱拿出的汽水瓶外面有小水珠,植物的葉子上有小水珠。(2)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3)請你們根據凝結的知識,猜想一下雨是怎么形成的?
這個環節通過課件演示,復習與凝結有關的知識,目的是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現象進行猜想,使他們的猜想更加科學合理。
2.教師提問并幫助學生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學生在做出了種種推測之后,渴望找到方法來證實自己的想法,此時,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實驗。請學生想想我們怎樣才能獲得水蒸氣?然后讓水蒸氣遇到一個什么樣的冷條件,凝結成小水珠,讓我們的雨下起來呢?這時,我放開手給學生一次嘗試獨立探究的機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研究計劃,我也加入他們的行列,并用提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本環節我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不少于7分鐘的時間,有意識啟發學生自己想出多個實驗方案,引導學生互相補充、完善。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學、思、疑、問連接在一起,給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
3.歸納總結,做出“小科學家的結論”
在學生具體形象地認識了雨的形成以后,我就一步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推斷進行歸納,得出“小科學家”的結論。并結合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回顧雨的形成,以及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知道了這種變化是可逆的,地球上這種變化是不斷進行著的。這一環節,我將合作小組人數定為4人,鼓勵學生應用不同的實驗器材,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操作實踐,自主探究中親自發現知識。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的特點,使結論更準確。這樣做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三、拓展質疑,引申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自然觀
在學生通過實驗、推理明白了雨的形成過程以后,我問“落到地面的水最后要跑到哪里去?”這時,課堂上又掀起了高潮,學生爭著大膽推測:也許落到地面的水又跑到天上了、滲到地下了、流到小溪中了、匯入大海了、被花草樹木吸收了……這雖是一些幼稚的想象,卻蘊含著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科學自然觀。課后,我又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推測想象寫成了小故事、小論文、小科學童話,他們寫了《小水滴的昨天、今天、明天》《小水滴的故事》《小水滴奇遇記》等,想象奇特又不無合理之處,從而使本課教學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最佳教學效果。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