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燕
再一次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引我深思的有兩句話。一句話是“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另一句話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了解數學的價值”,我覺得這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興趣是學習活動持續下去的源泉,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如果學生沒有了興趣,就如同行尸走肉,根本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體驗不到成功的幸福。
對于興趣的培養,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利用信息技術,將多媒體融于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比如,組織游戲、組織比賽,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勾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等。
但是,我個人覺得,如果是外部強加給孩子的,他們的學習興趣肯定持續不久;如果僅是用游戲活動作為吸引的,活動結束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是就消退了呢?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只有自己內在的,自己需要的東西,才能夠堅持下去,才能夠持續下去,效果才能達到最好。
所以,我覺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欲望,設計學生的認知沖突,挑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內在需求,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的價值,然后讓學生產生學習內驅力,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學好數學!
我聽了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圖形的旋轉”。教師的開課是看PPT,看圖中有哪些旋轉?(有風車、電扇、水車等)問:這些旋轉有什么共同點?(繞中心點旋轉)然后就說我們今天繼續研究旋轉現象。對于這樣的開課,我覺得比較淺,是屬于淺層次的吸引學生的興趣,沒有激發出學生學習旋轉這個知識的內動力,他們根本不知道學習旋轉有什么作用,旋轉這個知識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有什么幫助。我想建議這樣上:讓學生看PPT,內容1是高壓電線桿上的旋轉小風車。然后問學生,旋轉小風車有什么作用?這個旋轉小風車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內容2是用旋轉設計出來的美麗圖案,讓學生邊欣賞邊想,這么美麗的圖案是怎么畫出來的呢?對于這兩個生活中旋轉的運用,學生基本上都看到過,也能理解。但是,究竟是怎樣設計的,怎樣畫出來的,在生活中有什么價值?學生肯定沒弄明白,也很想知道。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這個知識的興趣,同時要求學生學完后把這個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設計些新的有利于我們生活的物品,這樣的設計肯定對學生的影響是久遠的、難忘的。
我還聽了一節課,是“圓的認識”。其實,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也較多,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叫做圓?”他們肯定很難回答上來。這時,學生的感覺應該是知道些但是又說不上來,模模糊糊不清晰,這就產生了認知沖突。于是,他們對“什么是圓”產生了非常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然后在課堂小結時,提出圓在生活中的應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就可以利用圓的特性為我們的生活更好地服務。這樣的教學就加深了學習圓價值的肯定,那么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定高昂。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是每一名數學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力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長久保持,這樣何求學生學不好數學呢?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